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来形容诸葛亮,是大家常用的。
抛开对历史的个人喜好,
清朝的周培公
似乎也是能用得上这八个字。
一个为匡扶汉室,驱逐曹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最终病逝在五丈原,也为后世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素材;另一个,为康熙训练新军,平定察哈尔的叛乱,说服了西北王辅臣,成功阻断了倒向吴三桂的的情况发生。
间接地为康熙平定三藩创造了条件,此后又推荐了姚启圣等名臣,平定台湾。被康熙扔在了盛京,却依然为康熙兢兢业业的工作,为我们留下了当时最精最全的疆域图,最后也是病死在了冰天雪地里的盛京。
这两人的境遇,谁更幸运一些呢?我觉得诸葛亮比周培公幸运多了,不论是出仕之前,还是出仕之后。
出仕之前
出仕之前诸葛亮是躬耕于南阳,每日与孔颖达、水镜先生司马徽等人天天的谈经论道,诸葛家族人员也是南阳大族,父兄都是前朝官宦之家。才能出众,大家互相敬仰,虽然是生逢乱世,但诸葛亮隐居于此,那小日子过得也是悠然自得。
反观周培公,家境贫寒,更是个落地的秀才,空有一身本领,却也无用武之地。他帮助了小姑娘写了状子,小姑娘也回敬了碗豆腐脑,他既是小姑娘的贵人,小姑娘也是他的贵人,通过小姑娘也让康熙知道了他。虽然保全了自己的文人气节,没有走伍次友的后门,但落魄的样子确实有些可怜。
这在出仕之前的表现,两人的境遇,是不可比拟的。
出仕之后
出仕之后,诸葛亮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去的,上来就是身挂主公佩剑,一人之下,万人之下,。
从火烧新野击败夏侯惇初立战功,表现出了自己才能,后面更是顺风顺水,出使江东,舌战群儒,联孙抗曹,一场大火烧掉曹操渡江南下的企图,从此扬名于天下。
随后入西川,占汉中,刘备对诸葛亮是礼遇有加,从未有过什么惩罚。在刘备死后,更是将军政大权,独揽一身。虽然累,却没有人敢对他说三道四。自己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虽然国内有反对的声音,但最后都是按着诸葛亮的意思办的。最后累死在了北伐途中。对于自己的遗愿和安排,虽然刘禅昏聩,但也都是按着他的意思来办的,即使最后姜维没有北伐成功,但足以得到安慰了。此为天意,非人力所能为。
再看周培公,也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一上来就是吴三桂造反,宫中人员进行行刺康熙,一步出错,小命都没有了。虽说康熙给了周培公,上书房行走的权利,此权利远不能和诸葛亮去比拟。更何况还有
索额图和明珠
这两妒贤嫉能的人员存在。至于满汉之间的区别就先别提了。
此后训练包衣奴才,要不是康熙给面子,看着周培公杀了几个刺头,没说话。后面训练的时候,也就没事了。
此后才有了一路开挂的局面。平定察哈尔叛乱;一战震慑了王福臣。即使深谙为官之道的周培公,怕后面有御史言官告他滥杀无辜之罪,这样小心,还是被康熙怕八旗不团结,给贬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
这待遇和诸葛亮一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也就是周培公的无私奉献和宽广的心胸,在盛京一呆就是十几年而无怨言,还为康熙画地图。在垂死恍惚之际,还为康熙推荐了,姚启圣和平台还是平葛尔丹的方略。
也就是最后,康熙即启用了姚启圣,也按着周培公的方略进行的。算是在最后和诸葛亮的幸运有得一比。其他情况完全碾压
。
有朝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几万里,二人都是匡扶朝纲之能臣,只因生不逢时,一个饮恨五丈原,一个长眠于冰雪之下。
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叹;一个“何会与君重会面,晚风同上仲宣楼”的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