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周恩来总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
他的英语水平也相当高,多次在外交过程中没等翻译说出中文,就直接用英文进行交流。
关于周总理使用英语的经典画面,历史上有很多记载。当然,最著名的一次是他用英语骂人,而这次对骂,直接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核心地位。
周总理英语对骂对象:李德
李德何许人也?
他于1900年在德国慕尼黑出生,原名奥托·布劳恩。
1933年,
李德经王明推荐,来到了中国,担
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
李德在军事学院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因此理论功底十分扎实,也确实很有才华。
李德来到苏区,满怀帮助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良好愿望。
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将红军的军事指挥大权交给李德,这个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过3年和有着街垒巷战经验的顾问,开启了纸上谈兵。
在不了解中国国情及战争实际的情况下,李德
仅凭理论知识,坐在办公椅上看着地图指挥战斗,致使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启了悲壮的红军长征。
周总理和李德英语吵架分歧:红军前进方向问题
长征初期,李德是负责军事指挥的“三人团”成员之一,他一方面强调保密,对战略转移没有进行应有的政治动员;一方面在退却中采取了消极避战、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损失惨重。
毛泽东曾指出:“李德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也不了解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不作调查研究,听不得不同意见,生搬硬套在苏联有效在中国行不通的战略战术。……李德和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的战略战术,使我们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惨重的血的代价。”
1934年12月18日,红军到达贵州黎平,周恩来主持召开了黎平会议。李德当时因为生病,没有出席会议。会议讨论红军应该往北走还是往西走,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
毛泽东主张向贵州西北进军,避免跟国民党军主力部队碰面,大家表示支持,会议一致通过,并根据毛泽东的发言写成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但是,当周恩来把
《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拿给李德看时,他大发雷霆,坚持红军应该往北走,于是引发了这次著名的英语吵架事件。
李德用英语咆哮:周恩来立马英语辩论,拍灭了马灯
当李德看完《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译文后,大发雷霆,用英文咆哮不已。
周恩来当然也不甘示弱,一向温文尔雅的他,在面对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含糊,
他立马用英语回击李德的观点,两个人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英语辩论,甚至转化为强烈的争吵。
周总理飚着英语,怒拍桌子,马灯也被拍灭了。这从气势上战胜了李德,
李德没想到周总理会发这么大的火,更没想到周总理英语水平这么好,而且自己的观点也站不住脚,一下子败下阵来,低头不语。
经过这次英语争吵,李德逐渐醒悟:“我终于明白了,中国同志比我更了解他们在本国进行革命战争的正确的战略战术,我没有根据中国的地理形势、中国人特有的作战传统进行指挥。”
此后,李德逐渐边缘化。1935年1月15日,红军在遵义召开会议,撤销了李德与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指挥。
从此,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中国革命也从濒临险境中走了出来。
可以说,没有周总理的这次英语吵架,李德也许不会平心静气地接受后面的安排。
当然,周总理在多次外交过程中,用英语大方交流,同时也不失幽默,以个人魅力赢得了对方对中国的尊重。他不仅是伟大的外交官,也是完美的男神!
我是
@若扣柴扉
,喜欢分享历史人物故事,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