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干旱,随着洪泽湖的水位的急速下降,一座藏身水下300多年的古墓,也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这座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为何他的陵墓会建在水下?墓中又有着怎样的奇珍异宝?感兴趣的朋友记得长按点赞加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当时,渔民们正向往常一样前往湖中捕鱼,突然,
洪泽湖西岸的一些奇怪建筑,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这些建筑的大部分,仍然埋在水里
,只是因为湖水水位下降,才露出一点头。这件事在当地很快传了开来,附近民众们议论纷纷,甚至有迷信的人猜测,这肯定是
龙王的水下龙宫
。不过这种说法显然是扯淡,当地文物局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便派出了一支考古队前去勘察。
经过考古专家的一系列勘探检测后,他们初步判定,
这应该是一座陵墓
。接下来,专家们开始对露出水面的建筑进行仔细清理,等到上面的淤泥全部清除完毕后,九个气派的拱梁映入了人们的眼帘。更令专家们惊讶的是,这
九个拱梁居然是用汉白玉做的
。
要知道,古代能用汉白玉来修建陵墓的,必然身份尊贵异常,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也
只有在皇帝陵墓中出现过汉白玉
。专家们十分兴奋,在经过进一步的鉴定后,他们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这应该是一座明代的皇陵
!
可这结论,让在场的专家们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要知道,
明代一共有16位帝王,其中13位葬在北京的明十三陵
。另外3位,
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葬在南京明孝陵;景泰帝朱祁玉葬在北京景泰陵;而建文帝朱允炆被叔叔朱棣夺位后,下落不明,自然也没人给他修建这么宏伟的陵寝
。这么一圈排除下来,专家们都都傻眼了,心想是不是探测错了,
这不是一位明代的皇陵?
不过专家们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小时候的他甚至穷到没钱安葬自己的父母,因此他当上皇帝,光宗耀祖后,必然要翻修自己的祖坟。事实上,中国历代开国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件事也都是翻修祖坟,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当上皇帝,全靠祖先庇佑。
因此祖坟的位置必须是龙脉所在地,以保江山稳固,国运昌盛。
而朱元璋也不例外,据史料记载,当年他曾命令太子朱标重新翻修朱家祖坟。这次
翻修耗时28年,工程十分庞大
,最后在原先祖坟的基础上,建成了
明祖陵
。而史料中记载的明祖陵的大概位置和翻修后的情况,与这个水下陵墓的情况完全吻合。
这么一来墓主人的谜题就解开了,
里面埋葬的应该就是朱元璋的高祖、曾祖以及祖父,三代祖先。
可另一个问题又随之而来:这座陵墓为何会在洪泽湖水下?要知道,即便是如今在水下修建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古人!
经过专家翻阅大量史料,以及对陵墓进行分析后发现,这座陵墓其实并不是修建在水下的,而是后期被淹掉的。
可
皇陵选址非常谨慎,尤其会避开水多的地方,甚至沙石较多的土质也不行
。因为这样的土质,非常容易发生渗水,毕竟谁都不想自己的祖坟被淹活着被冲毁,皇帝当然也是如此。难道朱元璋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为了解开这一谜团,专家们开始对洪泽湖的形成,展开了细致的调查。原来,
在明祖陵修建之初,洪泽湖只是个又浅又小的湖泊,说不好听点只是个小水洼而已,根本不可能对明祖陵构成威胁!
而之所以最后会将明祖陵淹没,主要是因为明祖陵地势的问题!
与其他皇陵修建在高山大阜之侧不同,明祖陵居然修建在了低洼的丘岗地区
,被淹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此外,从风水上来看,明祖陵的位置,也完全和古代帝王注重的“风水宝地”不搭边。不过朱元璋对这些其实是心知肚明的,而他之所以执意将祖陵建在这,是另有原因的。据
《泗洪县志》记载
,元朝末年时,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带着一家老小逃难到了泗州一带。当时在泗州城以北30里处,有一个叫杨家墩的地方,旁边有一个水洼地,朱初一便经常在这里晒太阳。一次,正好有一个道士路过此地,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周围后,说道;
“葬在此墩下,子孙可出帝王”
。朱初一听高兴坏了,回去就将这件事告诉了儿子朱世珍,也就是朱元璋的父亲。于是,朱世珍在朱初一死后便将他葬在了这里。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果然当上了皇帝。而朱元璋登基后,
为了不破坏祖坟的龙脉,便没有轻易地移坟,
而是在原有基础上修建了明祖陵。不过朱元璋估计也没想到,自己的祖坟最后会因为地势低洼,被水给淹没了,而这一切根源还要追溯到南宋时期。
当年
南宋大将杜充为了抵御金兵南下,强行了掘开了黄河大堤,导致黄河泛滥,甚至直接抢占了淮河河道。到了明朝中后期,黄河夺淮已经发生了300年
,在这期间,黄河水裹挟着的大量泥沙,使得淮河河道泥沙淤堵,水患频发,百姓们苦不堪言。
为了解决泥沙堵塞的问题,明朝万历年间有人
提出了一个狠主意
,那就是修建堤坝,将淮河水给蓄起来,然后利用淮河水冲刷河道,将堵塞的泥沙带走。到时候,河底的泥沙少了,河面下降,水患也就迎刃而解了。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沉积了几百年的泥沙,岂是一时半会就能给冲刷走的!结果弄巧成拙,
淮河水不仅没能冲走泥沙,反而又使得河面水位进一步上升,造成了大面积的水患。
而原本只是个小水塘的洪泽湖地区,也是在这个时候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而位于附近低洼地区的明祖陵也就开始受到水患的侵扰!
可由于
祖陵是龙脉所在,明朝的后世皇帝也不敢轻易迁移,只能是加强保护措施。
在后续发掘中,专家们发现明祖陵东侧有一段高达数十米的城墙,据推断,这些城墙估计就是陵墓防水的堤坝,在对城墙的青砖抽样检测后发现,这些城墙应该是崇祯年间修建的!
在陵墓外修建防水堤坝,恐怕在历代皇陵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可即便这样,明祖陵也没能逃脱被淹的命运,
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明朝的灭亡
。
要知道,朱元璋当年每逢清明,都要带着御林军从南京出发,前往祭祖,太子朱标和燕王朱棣也曾多次前去祭拜。可随着朱棣后来将明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后,或许是因为路途遥远,之后的明朝皇帝们几乎再没有前去祭拜过,大多时候只是派人看守,定期维护,不至于让其被淹没。而到
了明朝灭亡,江山易主后,明祖陵自然也就没人看管了
。
到了康熙年间,河水再度泛滥
,洪泽湖的水位也迎来了暴涨,水位高度甚至超过来,明祖陵的堤坝,这才导致被淹。
直到1963年大旱,水位暴跌,这座沉睡在水下300多年的皇陵才得知重见天日。
不过当时,这座皇陵并没有被允许开启,因为当年明定陵被开启后,由于技术水平不够,使得不少国宝毁于一旦。正是出于保护国宝的目的,专家们只好暂时维持原样。
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于保护明祖陵的目的
,我国专门修筑了堤坝,将陵墓从湖水中隔了出来。经过多次修复后,如今的明祖陵不仅恢复了往日的气派,而且再也不用担心被淹了。因为,
专家们已经在周围筑起了近3000米长的防洪大堤,其中最危险的地段,还特意用块石护坡,并在四周栽种了6万多株树木。
明祖陵的发现,为我国研究明代早期皇陵建筑的风格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最为罕见的便是那巧夺天工的石刻。
现如今明祖陵已经对外开放,
当游人进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
21对高达数丈的大型石刻。它们像文武百官一样整齐排列在神道两侧,为首的是两对低首侧的内侍臣,接着是两对手按宝剑的武将以及三对手持牙笏的文臣,下面依次是马倌、石马、拉马侍从等。这些石刻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当你走近细看,甚至连马嘴上的细毛都屈指可数。
据考古专家介绍,
明祖陵石刻,无论是规模,还是刻工和造型,在国内都极为罕见
。就目前已知来看,也就只有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和北京的明十三陵,能与之媲美。不得不让人感叹,
老朱家的陵墓就是气派
!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明祖陵的地下陵墓尚未开挖,
但已经在筹备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明祖陵的全貌将展现在人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