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廖公说:“周总理对我们廖家三代都有恩……”
在咱们大中国有一个非常传奇的家庭,这个传奇家庭就是廖家,廖家最传奇的人就是廖承志同志。
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先生,母亲何香凝女士都是国民党元老,廖承志却在革命低潮时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多次被捕入狱,却每次都奇迹般生还;廖承志是唯一带着手铐走完长征的红军战士,后来还是周总理救了他的命。他童年被叫作“肥仔”,毛主席曾经叫他“宝贝”,不到50岁他就被人尊称为“廖公”。
敬爱的周总理曾经充满深情地说:“我与廖家是三代交情。”
廖承志廖公听到以后,深有感触地说:“总理说的确实是实情。父亲廖仲恺早在黄埔军校就十分赏识周恩来,母亲何香凝一直受到周恩来的关怀和爱护,姐姐廖梦醒不仅和周总理、邓大姐革命关系密切,她的女儿囡囡(李湄)更是周总理和邓大姐十分疼爱的干女儿。”
三代交情
1924年,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请张申府(周总理的入党介绍人)推荐在国外留学的高端人才,到军校担任政治教官。张申府给出了一个15人的名单,第一名就是周恩来。廖仲恺看后很满意,就请张申府邀请周恩来回国。
经国内党组织批准,周恩来于1924年9月抵达香港。党中央任命周恩来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并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教官。
1924年11月中旬,受孙中山、廖仲恺的邀请并经党中央同意,周恩来就任黄埔军校第三任政治部主任。
廖仲恺是黄埔军校的党代表,是周恩来的顶头上司。廖仲恺非常赏识周恩来,周恩来也经常去廖仲恺家里拜访。
1925年初,有位叫沈济时的军官在广州举办婚礼,黄埔军校的师生到了不少。廖梦醒也到酒店。廖仲恺把廖梦醒拉到身边,指着周恩来说:“叫周伯伯。”
旁边有人起哄:“周主任才比梦醒大几岁啊?怎么能叫周伯伯?”
有人提议:“那还是叫叔叔吧。”话音未落就有人反对:“叫叔叔也不行,只能叫阿哥。”
廖梦醒无所适从,她问廖仲恺:“我到底应该怎么称呼他啊?”
廖仲恺还没有说话,周恩来就微笑着说:“就叫阿哥吧。”
廖仲恺微笑着点点头,廖梦醒恭恭敬敬地给周恩来鞠躬,叫了声“阿哥”才入席。
后来廖梦醒和廖承志私下一直称呼周总理为“阿哥”,称邓颖超同志为“阿姐”。邓颖超私下称廖梦醒为“醒家”(醒姐的意思)。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遇刺身亡,周恩来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安慰何香凝。并写了两篇文章悼念廖仲恺。周恩来还是廖案调查委员会委员,他不遗余力地调查案件,甚至还差一点遇难。
当天晚上,周恩来为了调查廖案坐车前往司令部,不料当天晚上戒严时间突然提前。周恩来不知道口令,警卫突然开枪,打死了司机。周恩来伏下身子才躲过一劫,衣服却被司机的鲜血染红。周恩来大喊:“我是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才得以进入司令部。
何香凝老人非常信任周总理,她一直称呼周总理为“周公”
。
1925年夏,邓颖超被调到广东,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妇委书记和国民党省党部妇女部秘书等职,成了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部长何香凝的部下。
(下图为邓颖超和廖梦醒)
何香凝得知邓颖超是1904年2月4日出生的,她高兴地说:“你和梦醒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真是太巧了,我们两家的缘分不浅啊!”此后,邓颖超就很自然地喊何香凝为“妈妈”了。
1945年10月8日傍晚,廖梦醒的丈夫李少石被枪杀。当时张治中举行酒会为毛主席送行,周恩来得到报告之后,只是对毛主席说:“有点事情,我出去一下。”
周恩来赶到医院握住李少石的手:“少石同志,你怎么样?”
李少石看到周恩来,嘴唇动了动,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周恩来悲伤地说:“少石同志,20年前你的岳父遭到暗杀,我也是这个时候赶到的,没想到20年后你又遭到同样的毒手!”
10月11日下午,周恩来主持了公祭李少石仪式,周恩来致悼词:“敌人无论怎么残暴,共产党人是吓不倒的!敌人越是疯狂,死亡得越快,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
过了不久,
周恩来和邓颖超就把李少石的女儿李湄收为干女儿,两个人对她宠爱有加,视如己出。
1972年8月31日,何香凝老人病危。周总理得到消息,立刻放下工作第一时间赶到医院。
病榻上的何香凝看到周总理,她颤抖着伸出了自己干枯的右手,周总理赶紧用双手握住老人的手。老人看着周总理,一字一句地说:“周公,我—不—要—火化,我—要—去—南京。”
何香凝老人的话音刚落,周总理就俯下身子,在老人耳边大声(何香凝耳朵背)说:“老人家,我代表毛主席和党中央同意您的要求。您放心吧,我们一定照办!您和仲恺先生永远在一起。”
何香凝老人听到周总理的话,满意地露出笑容:“周公,我只相信你!我放心了!”
周总理对廖承志说:“老太太革命一生,贡献很大,她的要求必须满足。”
救命之恩(1)
1924年,一位身穿军装,英气逼人的青年人来到廖家和廖仲恺谈论工作。那人走后,16岁的廖承志问父亲来人是谁,那么英俊潇洒?
廖仲恺笑了:“你还不认识?那个人就是周恩来,他可是共产党的一员大将,年轻有为。你要向他学习。”这是廖承志第一次见到周恩来,他就被周恩来的风度折服了。
1936年1月,长征途中周恩来(时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看到了被押送行军的廖承志,当时张国焘准备找个机会枪毙他。周恩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也没有说一句话,但他同廖承志紧紧地握了手。
当天晚上,周恩来就派警卫员把廖承志带到司令部去。
张国焘明明知道周恩来早认识廖承志,却阴阳怪气地问:“你们早就认识了吗?”
周恩来没有直接回答张国焘的问话,他严厉地质问廖承志:“你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认识深刻不深刻?你到底改不改?”
聪明的廖承志立刻就明白了周恩来的良苦用心,他赶紧一一作了肯定回答,态度非常诚恳。
周恩来听完便让廖承志坐下吃饭。吃饭时,周恩来只和张国焘说话,稳定张国焘的情绪。吃过饭周恩来就叫廖承志回去了。
周恩来考虑问题周到,斗争艺术高超,如果他不这样做,廖承志当天晚上就可能掉脑袋。正是通过周恩来做工作做斗争,同时又给了张国焘面子,让心胸狭窄的张国焘比较满意,过了不久,张国焘就把廖承志释放了。这是周恩来第一次救了廖承志。
救命之恩(2)
1942年,由于叛徒出卖,廖承志被捕入狱。经党中央和各民主人士的努力,最终以交换俘虏(我方释放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马法五)的方式,让廖承志和叶挺恢复自由。
1946年1月22日,廖承志重获自由,和妻子经普椿团聚。
4月7日,廖承志夫妇得到通知,第二天和叶挺等人乘坐飞机飞赴延安。刚刚怀孕两个多月的经普椿收拾行囊,还特意去街上购买了延安没有的热水瓶和饭盒。
当天下午,周恩来紧急召见廖承志,命他马上奔赴广东商谈东江纵队北撤事宜。
廖承志夫妇不能飞延安,空出了两个名额,补上了黄老先生(黄齐生,王若飞的舅父)和他的外孙。
第二天,1946年4月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八空难”。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叶挺夫妇、黄齐生先生等人,包括4名美军飞行员共17人全部遇难。
躲过一劫的廖承志夫妇,尤其是经普椿内心充满负疚感,他们不敢想起来黄老先生。“四八”空难之后,作为叶挺的同学和同乡,廖承志收养了叶挺的女儿叶剑眉。
这次空难,廖承志夫妇能够躲过一劫,应该是周恩来无意中又救了廖承志。不过我觉得也应该算是救命之恩。
救命之恩(3)
在上世纪那个特殊时期,周总理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周总理,他以革命的大无畏精神砥柱中流。虽然他也处于非常困难的地位,但是他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正常工作,为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运用高超的斗争艺术,保护了一大批受到冲击的民主人士和党的领导干部费尽了心血。
这其中就有何香凝老人和廖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