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有一条被称之为“寒地秘道”、全长1200公里的漫长驿道,这条驿道的一端连着大清的京城,而另一端却连着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宁古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那是一条死亡之路,只要提起“宁古塔”这三个字,足以让所有人都为之“谈虎色变”。这个地方为什么这么可怕呢?
对清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宁古塔”三个字的含义,在清王朝统治的几百年里,不知有多少人的命运都终结在了这三个字上面——“流放宁古塔”。古时的宁古塔位于现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在这里并没有一个叫做“宁古”的塔。“宁古塔”是满语的音译,它的意思是“六个”,为什么会是“六个”的意思呢?原来这里是高寒地带,由于气候环境和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传说在这片无边无垠、苦寒荒凉之地只能生活六个人。
作为这条神秘驿道的终点,那里远离京城,天寒地冻,一千多公里的漫漫长路,在发配路上冻死、病死、饿死的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在清朝初期,这条比较像样的驿道还没有完全形成,那些被发配到这里的犯人很少有人能够活着到达,能够活着到达宁古塔的人,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了。那么,为什么清廷要将罪犯发配到宁古塔呢?
原来,宁古塔虽然偏远苦寒,却是满族人先祖的故地,也可以说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而且,宁古塔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它与古时的沙俄接界,可以说是抗击外敌的边境之地。发配到那里的王公贵族及其它罪犯,其主要任务就是戍边屯垦。当时,为了加强京城与盛京、宁十塔之间的联系,清政府不断修筑驿路,增设驿站,直到康熙十六年,从宁古塔至吉林乌拉,这条号称难于登天的西线驿路才终于个成,这喻示着从京城到宁古塔的进京大路彻底贯通。
从清朝建立开始,宁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员的接收地,被流放到处的人员数不胜数,他们当中有抗清名将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有清代大文人金圣叹的家属;有清代著名诗人吴兆骞;还有现代著名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等等。他们的到来,传播了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流民的涌入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他们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这条著名的驿路地形险要,地貌多变,沼泽遍布,苦寒至极。而最难行进的却是蛟河到吉林的乌拉地段,为了便于人员修整和传递消息,清政府又在沿途修了三座驿站。随着驿路的开通,沿途如蛟河也日益繁华起来。岁月更迭,驿站之外,蛟河之内又出现了通过各处的车站,在到了清朝中后期,这个让人生畏的地方,其实已经有了生气,不在是只能六个人生活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