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拒绝李自成的招降后,便立刻向关外的清朝求援,下面是《清世祖实录》记载的吴三桂给多尔衮写的求援信:
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蛟负之身,荷辽东总兵重任……。今贼首僭称尊号,虏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庭,示大义于中国,
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吴三桂的信中写的很明白,那就是清朝出兵相助的报酬是:
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也就是割地给清朝。
而且割地搬救兵这事历史上有很多次,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的支持,割了燕云十六州;唐朝在安史之乱时借回鹘兵平乱,地倒是没割,但是许的承诺是:城破之日,土地归唐,人、牲畜、财昂尽归回鹘。所以就有了收复洛阳后,回鹘兵纵兵抢掠之事。
那么多尔衮是怎么想的呢?他在给吴三桂的回信中直接提出:
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
这是想让吴三桂直接剃发投降的意思。
接着吴三桂回复了多尔衮的信:
接王来书,知大军已主宁远,吊民伐暴,扶弱去强,义声震天地。王把以相助,实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尤其大也。三桂承王,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诸要地,诱贼速来。
今三桂已悉简精锐,以图相机剿灭。恳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赋可擒。
大明平西伯
吴三桂
顿首甲申年四月。
吴三桂没有回答多尔衮的问题,可以说在剃发投降这事上,吴三桂没有松口,后来的局势愈发紧张,多尔衮也担心山海关被李自成抢先得去,便没有再纠结吴三桂投不投降,火速的发兵入了关,接着就有了山海关一片石大战。
在吴三桂与李自成交战过程中,多尔衮还在一旁按兵不动,直到吴三桂亲自来求援,双方又开始讨论降与不降的问题,但是在这个紧急关头,吴三桂依然坚守了底线,《清世祖实录》记载:
(吴三桂)曰:勿伤百姓,勿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清帅许之,攥刀为誓,而以兵若干,助桂击贼。
直到这时可以说吴三桂还没有投降之意,而且明说了,就是以黄河之北的土地作为酬谢。那么既然吴三桂在借兵时没有投降之意,为何后来的过程却往反方向来了?
答案就一个字:快。形势变化的太快了,吴三桂没想到李自成的大军这么不禁打,也没想到多尔衮的行动太迅速了,山海关大战是在四月二十一,五月初二,清军就入了京师,六月,多尔衮就派人接顺治准备入关,十月,顺治皇帝就坐在了紫禁城的龙椅上了。
从四月到十月,不到半年的时间,清军在还仅仅控制小部分北方地区的情况下,可以说战争局势还非常紧张,多尔衮就果断迅速的迁都,直接将顺治接入关内,摆出一副已经问鼎中原、君临天下的气势,这种政治眼光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
当吴三桂一路向西追剿李自成时,猛回头才发现,北京城早已换了旗帜。当多尔衮在十月以顺治的名义封吴三桂平西王,并昭告天下时,吴三桂心里是怎样想的不得而知,总之,到这时,他确实已经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后来,吴三桂为大清真的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与南明的交战中,对待昔日的战友,是毫不留情,连永历帝都被他无情的用弓弦勒死。真的是在卖力的为新主表忠心。
有意思的是,几十年后,吴三桂在反清时,直接指责多尔衮(此时多尔衮已死):
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
指的就是多尔衮违背了山海关的承诺,从裂土以酬,发展成了“受封”为平西王的过程。你可能会说,吴三桂若不想降清,他随时可率军回头反击清朝,为何他却接受了受封?
如果你这么问,那一定不懂明末的官场,如果吴三桂真的率军来到南明,与南明朝廷一起抗清,那他肯定会陷入党争,进而被言官弹劾。不错,当时的南明小朝廷的确是赞成吴三桂借清兵剿贼这一方案的,并且也派人北上给吴三桂嘉奖。
但凡事都不绝对,如果清军真的止于黄河以北到好,如果清军不断南下(事实肯定会这样),就明朝朝廷那个官场气氛,言官御史肯定会责难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进而给他扣个间谍的帽子下狱,我绝不是胡乱分析,熟悉明朝官场的朋友就知道,我分析的肯定有道理。明朝末年那些有名的将领,哪个得善终了,随便举几个例子,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庭……
这个道理我能看懂,身在局中与明朝言官御史打交道多年的吴三桂会不懂?肯定懂,他想做忠臣,但却成了降将,也许,真的是身不由己吧。但不管怎样,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最后降清,这个历史责任他是逃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