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骑兵刀是不开刃的。扯淡!马刀不开刃,还要上战场,除了找死,那拿的肯定不是刀。比如“关羽飞马斩颜良”,就是刺死的颜良,绝不是拿青龙偃月刀砍死的。关羽飞马刺死颜良后,拔出佩刀斩得颜良首级,然后返还。所以,在中国古代的骑兵不光拿刀,还可以拿锤子和枪等以刺、砸为主的武器。自从自动武器普遍装备部队,尤其是马克沁机枪架在了一战德军的阵地后,欧洲骑兵的工作可能就是即将下马给步兵做饭了。到了二战,波兰骑兵的英勇见证了骑兵彻底不行了。倒不是他们敢于拿马刀砍坦克,他们没那么二。只是因为机械化不包括骑兵。
顺便说一句,欧洲古代的骑兵和中国古代的骑兵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只要有中国北部的游牧民族大规模西迁,那么欧洲就得乱上一阵子,或者掉几顶王冠。至于成吉思汗那一脉的蒙古铁骑,那简直是骑兵的登峰造极之际,除了他们自己放弃,基本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蒙古高原、青藏屋脊、中亚戈壁、欧洲平原、埃及沙漠,一路所向披靡。从这点上看南宋扛了那么多变,挺不容易的。
可是到了近代,尤其是二次大战,欧洲战场上骑兵的用处可是非常的有限了。只有在亚洲战场,骑兵还是一个比较有用处的兵种,为什么?因为落后,火力太弱。日本陆军那种装备能够在亚洲耀武扬威,就是因为亚洲太落后。
诺门坎战役,蒙古骑兵配合苏军坦克,真是砍了不少日本人的脑袋,而日本骑兵在诺门坎基本派不上用场。
对于流传的马刀不开刃,不知是打算上战场还是上广场。不管什么刀,只要上战场,必须要开刃,开刃的刀,才可以叫管制刀具,才可以杀敌。
在古代欧洲早期骑兵拿的是长矛和短剑,从事战斗的教士则使用铁锤和锤矛,因为他们要遵从圣经有关流血的告诫,而这些锋利的武器很容易就能杀得敌人满身是血。
但是总有一点,就是骑兵和兵器要想发挥出战斗力,即杀伤力,则必须有个东西,这个东西叫马镫。不管它最先出现于亚洲,还是欧洲,反正,马镫对于骑兵的兴起那是十分关键的,因为它可以让骑手支撑他自己和手里的武器,从而通过手里的武器把马匹在冲锋时积聚的动能传送出来。
所以古代只有马才能彻底发挥出武器的威力。而对于偶尔骑骆驼,大象等动物的骑兵,只是看着吓人罢了,真正打起仗来,一点战斗力都没有。
古代欧洲有一段时间,作为骑士,无论如何都不会使用任何一种投射武器。当时认为,骑士若以箭、弩箭或弹丸等在一段距离之外杀伤敌人,是一件可耻的事。在这种缺心眼的情怀之下,真要碰上能骑善射的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那会是什么场景?骑士全成兔子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骑兵来说,一切武器都不如马刀,即骑兵刀。刀在烧煅的时候,表面的铁或钢会氧化或含碳量高,会变脆。开刃就是在刀口的地方把这些磨去,让钢部份露出来,这样就会更锋利。马刀的开刃用的是骑兵磨法,从刀背至刀刃的一半处开始研磨,使其具有相当优异的切削砍劈能力。也就是既能切菜又能砍骨头,但切菜的能力和砍骨头的能力都不是最好的。
现代马刀属于宽背薄刃,刀身比较沉重,这样有利于增大砍劈的力度。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八路军、解放军骑兵用的马刀,大多都是缴获侵华日军骑兵的32式骑兵刀。32式骑兵刀于1894年设计定制,1899年更新设计。此刀最大的特点是样子西式,刀身则是标准的日本刀形。
此外,在解放战争时期,新疆民族军骑兵部队的主要装备为来自苏联的1927式骑兵刀,也就是恰西克骑兵刀的制式型号。恰西克骑兵刀,即哥萨克人使用的马刀,具有蒙古刀的影子。
蒙古马刀线条流畅,刀柄一般都略向刀刃方向弯曲,这样带弧度的刀柄更利于骑手掌控,不易脱手,但是蒙古骑兵刀刀身比32式骑兵刀薄,分量也轻些,这和蒙古人骑术精湛主要利用马的速度形成强大冲击力从而带动马刀完成劈砍等战术动作有关。
当年蒙古骑兵基本是手平端着马刀冲向敌阵,无需挥砍,只靠马的冲击力便可以消掉不少脑袋。
那么我军是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制式骑兵军刀的呢?1965年。那时我国已经进入第三个五年计划,骑兵再继续装备日式骑兵刀多少有些不合时宜,所以65式骑兵刀便登上历史舞台。
65式骑兵刀,是在日本32式骑兵刀的基础上改进而来。
据说的马刀不开刃,主要就是指65式骑兵刀在发放给新兵时,为了避免在训练中误伤自己和马匹,所以给新兵配发的训练用65式骑兵刀是不开刃的。但在基础训练过后,还是一样使用开刃的骑兵刀进行砍杀训练。
65式骑兵刀由南京3521厂生产,自诞生那天开始,产量从来没有大过。主要是因为当时骑兵部队是裁军的主要对象。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还有个别骑兵团。80年代中期以后,仅保留个别的骑兵营和骑兵连直到今天。如今的骑兵主要担负山区警戒、巡逻、搜索等任务,他们手里拿的仍是65式骑兵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