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粟裕大将受到错误的批判,直到粟裕大将逝世时都没有得到平反,还是在90年代中由老部下张震上将帮其平反,鲜无人知的是在张震上将在特殊时期被整,是粟裕大将挺身而出,要知道当时粟裕将军的境遇本身就不好,尽管如此,粟裕大将还是挺身而出,帮助张震将军脱离困境,这非常难能可贵。
粟裕晚年非常低调
小时候曾经看过一部战争电影,叫做《黄桥决战》,讲的是陈毅粟裕率领新四军挺进苏北,与黄桥地区国民党顽固派作战,联合各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故事,也是反映出陈毅粟裕出色军事指挥才能的电影,但很遗憾的是在这部电影中粟裕大将用的是化名。
可以想象粟裕在特殊的年代中,粟裕所面临的困境非常不容易,粟裕很少出门,也很少求人办事,只是每天在家研究地图和军事理论。
也因为如此,粟裕大将也完美避开了这10年的特殊岁月。所以说人就是这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总体来说粟裕在那段时光中还是过得蛮艰难的。
但是一位年轻人的突然来访打乱粟裕将军平静的生活,正是这位年轻人带着一件血衣来找粟裕,这位年轻人一看见粟裕,就直呼:粟裕伯伯,请救救我的父亲,我父亲被他们打得满身都是血,只有您才能救我父亲。粟裕这才戴着老花镜仔细看这件带血的衣服,和仔细打量这名相貌英俊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太像他的父亲张震年轻时期的模样。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
张震中将也是粟裕的部下,曾经在解放战争中任过华中野战军的代参谋长,曾经辅助粟裕指挥济南战役中打援阶段和淮海战役,在战争年代中和粟裕大将结下深厚的友谊。虽然在1958年粟裕被罢官的那段时间张震将军虽然没有直接替粟裕说话,但是还是通过书信表达出自己对粟裕的关心。对于张震的亲情,粟裕大将没齿难忘。
张震中将在特殊时期被整,并被打成满身血衣,粟裕立刻打电话给叶帅,请求叶帅救张震中将一命,叶帅果然遵守诺言,救张震一命,在张震中将脱险时,粟裕特意请张震夫妇来家中做客,替他压压惊,而且还帮助张震子女解决工作和上学的问题,对于救命之恩,张震是很感谢老首长粟裕。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也是叶帅在关键时刻帮助粟裕脱险的时候。
粟裕晚年有一大憾事,就是没有弄清楚陶勇中将的死因
陶勇中将
陶勇中将也是粟裕在华东野战军中的爱将,曾经在1958年批判粟裕的大会上为其说话。在黄桥决战的危急时刻中,陶勇更是在关键时刻带领战士们杀退敌人的进攻。陶勇的表现都给粟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陶勇曾经独自骑着三轮军用摩托车闯进敌人的大本营,凭借着勇气和胆识逼敌人投降,所以陶勇也赢得“军中的赵子龙”的赞誉。在渡江战役中,陶勇更是命令炮团向挑衅的英军军舰发起正义的反击,打出中国军人的威风,第一次让世界列强领教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厉害。
陶勇中将正是这么一名有着侠肝义胆的战将,粟裕始终想不明白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中将怎么会选择投井自杀呢?粟裕一看陶勇夫妻先后故去后,几位小孩还未成年没人照顾。
粟裕托人找到他们,把他们接到身边照顾,并资助他们完成学业和当兵参加工作,也算告慰陶勇中将的在天之灵。不过直到粟裕逝世的那一刻都没有搞清楚陶勇真正的死因,成为粟裕大将晚年的一大遗憾。
晚年粟裕大将的生活
解放战争中的粟裕和陈赓
晚年粟裕从不看战争题材的电影,也不写回忆录,他认为自己的战争生涯没什么好写的,直到晚年粟裕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认为应该把自己以往的战争经验写出来,也算对国家和军队做着最后的贡献。军事科学院院长宋时轮上将也委派一帮文书人员帮助粟裕攥写回忆录。
但是写到一半的时候,宋时轮不知什么原因撤走所有的文职人员,让《粟裕回忆录》编写一半时无法向前推进,而此时粟裕的病情加重。很多人都不解宋时轮为什么这样对待自己的老首长粟裕。
网络最近流行一种声音是:当年在解放战争中,粟裕总是把进攻这种吃肉的活给其他将领,而把打阻击和防守这种啃骨头似的脏活苦活给宋时轮干,这种说法是缺乏公正和依据的。在国民党阵营有一句说法是排炮不动,必是华野十纵。华野十纵的司令员正是宋时轮,这能侧面说明宋时轮防守能力,所以粟裕用宋时轮纵队去阻击防守是物尽其才的表现,此外宋时轮上将绝非小气的人。说宋时轮突然撤走帮助粟裕写回忆录的人是为了公报私仇的说法有所偏颇,缺乏依据。至于为什么要撤走帮助粟裕写回忆录的工作人员,我们作为后来人不得而知。
让人唏嘘遗憾的是,直到粟裕去世时,不但回忆录不能出版发行,就连粟裕本身都没有得到平反,粟裕很多部下不服,纷纷向上级提出申诉,其中闹得最凶是王必成中将。在1958年批判粟裕大会上,王必成也不顾个人安危帮助粟裕说好话,如今王必成再次就粟裕平反的问题向上面提意见,但最终还是没有给粟裕平反,粟裕大将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1994年,正值粟裕大将逝世10周年,时任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联合另一位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日报》中同时发表署名文章《追忆粟裕同志》。粟裕大将正式平反!
至于粟裕的回忆录,在杨尚昆的支持下,《粟裕战争回忆录》终于正式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