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蒋介石亲临江西坐镇指挥对红军的“围剿”,期间还特意到自己最中意的庐山去休养。蒋介石的兴致很高,在庐山和自己的嫡系心腹聊得很开心,有一次和陆军上将刘健绪畅聊时,还提到了自己的接班人问题。
刘健绪想吹捧蒋介石无可替代,于是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委员长百年之后,谁能替代?”意思是:蒋介石千万不能死,死了无人能替。
蒋介石思考片刻后,认真地说道:“能够替代我的人,已经被我杀掉了。当然,现在又有了一个,他还活着……”
蒋介石说的这个“还活着”的,就是毛泽东。而那个已经被他杀掉的人,又是谁呢?据后来蒋介石身边相关人员的回忆整理,此人就是当年孙中山极为看重的:邓演达。
蒋介石在学识方面,绝非平庸之辈,但他一向把心思放在了勾心斗角方面。这一点,孙中山应该是知道的。因此,孙中山虽然看重蒋介石,但仅仅只是把他当做是心腹来培养,没有视其为接班人。1925年,廖仲恺遇刺身亡之后,邓演达就被国民党内一众元老所看好,他是极少数具有实力成为孙中山接班人的年轻人。
邓演达是那种天才型的人才,不仅智商很高,而且有见识、有胆略有抱负。他14岁就参加了同盟会,后来便一直追随孙中山进行危险的革命工作。
陈炯明叛变时,除了薛岳率兵拼死保全孙中山之外,邓演达也公开反对陈炯明,甚至在最危险的时候公开投奔危难之中的孙中山,这让孙中山和宋庆龄大受感动。1923年,孙中山任命邓演达为陆军少将,宋庆龄还特地赠送了很多礼物给他。
黄埔军校建成之后,蒋介石任校长,邓演达任教练部副主任兼教育长。此时,二人的矛盾便逐渐尖锐起来。当时国共已经合作,黄埔内部有很多共产党人,邓演达认为两个党派都是为了中国革命,双方有分歧很正常,激烈地争论实际上有利于革命道路的探索。
但这是蒋介石坚决不能接受的,因此,他私下里经常搞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这让邓演达非常气愤,二人的主张和观点也因此针锋相对。后来,邓演达还因为“中山舰”事件,大肆批判蒋介石。当时,邓演达威望很高,黄埔学生很多都拥护他。因此,蒋介石只能将其调走。
北伐开始后,革命军进攻武汉不利,蒋介石无人可用,无奈之下只能放下身段请邓演达出山,并答应他北伐成功后要建一个真正为民的政府。邓演达毕竟放不下革命事业,于是亲自上阵,在他的努力之下,北伐军一鼓作气拿下武汉,邓演达的威望也空前提高。
武汉拿下来了,北伐等于胜利了一半,蒋介石的喜悦却很短暂,因为邓演达在军队里的影响逐步提高,他感到了巨大的威胁。最后蒋介石暗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破坏革命,邓演达怒不可遏,在武汉公开披露蒋介石阴谋。
1927年,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对邓演达发出通缉令,邓演达只能暂时逃往国外避难。不久后,邓演达回国策划反蒋活动,蒋介石手下收买了邓演达身边的叛徒,将其抓获。因为邓演达的威望,蒋介石不敢对其下毒手,但他的各种威逼利诱都对邓演达毫无作用。
“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蒋介石急于“剿灭”红军然后再对付日寇,但国军在江西屡屡受挫,蒋介石想到了邓演达,想让他再次出山帮助自己对付红军,却被严词拒绝。邓演达还大骂蒋介石为了争权夺利竟然连民族危亡都不顾,只想着剪除异己。
而此时,宋庆龄等国民党元老以及黄埔系将领都在积极准备营救邓演达。蒋介石知道万一邓演达重获自由,必将以抗日之名迅速崛起,还可能得到红军的支持。所以,蒋介石命令手下爪牙,暗中杀害了这位杰出将领。邓演达于1931年11月29日,在南京麒麟门外遇害,年仅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