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西游数万里,惟愿佛法代代传......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唐玄奘一生西游数万里取得大乘佛法,为佛教在大唐的流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真正的唐玄奘并没有武功极高的徒弟,亦没有宝马良驹,而是靠着一双腿丈量唐朝大地走到印度去的。
然而,玄奘的晚年却过得十分孤苦,被皇帝厌恶、被弟子质疑,跌入水坑后圆寂,死前仅留下两字遗言,再无任何傍身之物。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佛法大成,却遭厌恶
玄奘俗名陈祎,是唐朝那个繁华国家的小人物,因家中贫寒父母相继离世,为了不给家中再添负担,自愿去往寺庙出家,从此脱离红尘将一生奉献给了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玄奘逐渐长大,而他对佛法的领悟极高,很早便将寺中的经书研究透彻,就连寺内方丈都称其佛法精妙绝伦,认定他为佛寺的下一任方丈大师。
可世间事便是如此,学得越多就越觉得自身藐小,寺中藏经虽然丰富但也多有悖论,比如佛经故事中常有以身饲虎之说,又有燃脂供佛一谈。
玄奘觉得佛教典籍各说不一,各个经典也不尽相同,心中泛起了不同的涟漪。在此情况下,他便想去天竺见识真正的佛经,而后多次上书请奏想要西游印度,但却被朝廷回绝。
玄奘为了完成毕生所愿,便偷偷地去了天竺,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目的地,在天竺玄奘待了整整5年,带回无数经书讲义。
自此之后玄奘佛法大成,被无数寺庙奉为座上宾,更是被诸多佛门香客当做榜样。玄奘声名远播,唐太宗李世民便想邀请玄奘入朝为官,成为官方认可的传承者。
皇帝亲自邀请入朝为官的人可不多见,在唐朝可谓是无上荣光可玄奘却严词拒绝了,并声称志不在此。
唐太宗虽然很生气,但也无可奈何,毕竟玄奘的名望很高,不是他说处理就能处理的。当然,李世民乃是贤明的君王,不是那种睚眦必报的性格。
被玄奘拒绝后,他便将玄奘送到了大慈恩寺整理经书,此后两人再也未见过面。由此观之,这一点与《西游记》中的剧情相差甚大,“御帝”二字根本不存在。
为人低调,弟子质疑
话说,来到大慈恩寺后,玄奘便开始了他漫长的翻译之路。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许多外国使臣大多都是说汉语,会说天竺语言的人并不多,翻译经文的担子便全都押在了玄奘的肩头。
李世民也没有派人去帮助玄奘翻译经文,所以工作量十分巨大,玄奘没日没夜地在房间里埋头翻译,如此便怠慢了许多慕名而来的佛门高僧,玄奘本身也不喜欢这种场合。
自古“高处不胜寒”,一来二去玄奘便被许多佛家弟子质疑,说他佛法低微、只会印度语,从印度带回几本经书便装作得道高僧的样子来糊弄世人。
当时,玄奘的风评非常差,原来许多对他大肆吹捧的佛门信徒,也像墙头草似的攻击他。对此玄奘并不在意,似乎在他眼里再多的流言蜚语,也不如完整地翻译出一本经书来得实在。
只不过,玄奘的弟子们不这么想,他们本就是因为玄奘佛法高深才来拜师的。然而,自从拜师之后,玄奘一不讲经、二不说法,天天在屋子里翻译那些破书。
玄奘的弟子们早就心中不满了,再加上外面的流言蜚语袭来,一字一句地都扎在这些弟子们的心尖尖上,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骗了,怒不可遏的弟子与玄奘生了嫌隙。
许多弟子纷纷离开了大慈恩寺,寻找新的老师教授他们佛法,最终留在玄奘身边最亲的弟子仅有十人左右。皇帝厌恶他,弟子不信他,信徒们不理解他,可以说玄奘的晚年变得十分孤苦。
唯有他自己一人知道自己的目标,所以玄奘也没说什么,还是像往常一样读书、翻译。留下的十多个弟子虽然质疑玄奘的佛法,但并没有不尊敬他,依旧日日拜访保证玄奘的生活起居,多年未曾离开。
遇水遭难,得生且生
即便是弟子们照顾得再好,人也有老去的那一天,佛法精妙的玄奘的也不例外。随着一部部经书的翻译完成,玄奘的人生也逐渐走到了尽头,当年行万里路的玄奘已经老态龙钟,常年的枯坐让他的身体早已破败不堪。
有一次,玄奘在院子中散步,一个脚滑摔进了旁边的小水坑之中,玄奘想要自己爬起来,但发现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这个水坑,这一刻玄奘顿悟了。
玄水出于北方却葬于南方,这是他心中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得知自己大限将至,便将自己的弟子全部叫到了身边来。弟子们看着眼前浑身湿漉漉的大师大惊失色,要帮玄奘把水沥干,但玄奘却摇头拒绝。
他带着弟子步履阑珊的走到自己的书房之中,书房里一本本被翻译的好经书陈列在案上,弟子们此时才知道自己当初对玄奘的质疑是错误的,玄奘并非是不愿说法,而是把一生都奉献了更重要的事情。
玄奘吩咐弟子将这些经书带走,让他们仔细研究,但一人只能拿下一本参悟,剩下的全部交付于其它寺庙。交代完这些后,玄奘没过几天便与世长辞,而在死前他还说了两字—得生。
何为“得生”,这两个字激励了后世千年,有人说玄奘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成佛,有人则说玄奘是在告诫世人得生不应弃生,将死不该畏死之意......
不过,得生的真正寓意或许只有玄奘自己清楚,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大灾大难哪来大彻大悟,后人难以理解也在情理之中。
玄奘一生翻译佛经七十余部,一千三百余卷,为佛教在我国的流传奠定基础,称得上是真正的高僧。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