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六国,确立了秦朝,自封为秦始皇,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而秦朝的崛起对整个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秦始皇刚刚辞世,秦朝就急转直下,迅速灭亡。从建立到覆灭,秦朝仅历经15年的时间。这一短暂而辉煌的历史,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漏洞。
吕不韦曾在早年发现了秦朝体制的这个漏洞。虽然秦朝在建立之初实行了许多新制度,但这些制度的雏形早在商鞅变法时期就已经出现。秦始皇在位时推行的政策并非创新之举,而是对商鞅变法的推广和发扬。商鞅变法是使秦国强大的关键,但也埋下了致命的弊端。 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是将秦国打造成一个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将全国各地的大权集中到中央,而中央的所有权力则集中于君主手中。换言之,君主独断专行,上下一呼百应。这一体制在短时间内能够迅速调动全国资源,高效办理各项事务,尤其在战争时期表现出色。然而,这种体制的弊端也显而易见,最大的问题在于君主没有受到任何制约。 君主是人,同样容易犯错。他可以调动资源去做正确的事,也可以用同样的资源去做错误的事。如果君主犯下严重错误,就可能导致国家的覆灭。由于秦朝体制中缺乏法律和机构对君主的制约,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威。吕不韦早在战国时期就认识到这个体制的缺陷,因此他提出了一个解决之道——让有才能的人辅佐君主,共同治理国家。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君主独断专行所带来的危害。 吕不韦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担任秦国丞相的十多年里,更体现在他的著作《吕氏春秋》上。这部杂家经典集众家之长,对当时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法家思想盛行的秦国,吕不韦代表了杂家的观点。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看到了秦朝体制的漏洞,意识到一旦国君昏庸,对秦国来说将是致命的威胁。尽管吕不韦认识到了问题,但却无法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这是因为这一漏洞是体制问题,非推翻整个体制难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秦朝因为这个漏洞而灭亡。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因为这一体制缺陷而走向衰亡。在封建社会中,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统治者,而吕不韦提出的辅佐君主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问题,却未能根本解决。总体而言,秦朝的兴亡故事,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吕不韦透过历史看到了制度的问题,尽管他未能找到解决之法,但《吕氏春秋》成为了历史的注脚。这个漏洞,是封建社会的悲哀,一个制度问题,唯有在制度变革中才能够找到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