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独自对抗小兵,大多数时候都不是砍瓜切菜,如果小兵人数太多了,将军还没杀几个人,自己可能就被杀死了。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误解,是因为在一些演义当中,很多大将出场之后,杀小兵就像是砍瓜切菜一样简单,更是有所谓的万人敌,单枪匹马突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最后砍杀无数小兵之后遁走。
就拿《三国演义》中的赵云来说吧,他为了救出刘禅,就曾单枪匹马突入敌阵,与曹操几万士卒大战几百回合,砍杀无数小兵之后,带着刘禅安全撤离。
事实上,正史中的记载不是这样的,赵云当时确实救了刘禅,但他只不过砍杀了几个小兵而已,如果他真遇到了曹操大军,那他是不可能活得下来的。
历史上,能够当上将军的人物,要么是胸怀谋略,要么是武力过人,总之肯定比小兵强,但也很难做到砍瓜切菜,如果敌人采取人海战术,将军即便再厉害,也是无法抵挡的。
当然了,历史上也有一些十分厉害的将军,战斗力确实比一般人强太多,可以以一人之力杀掉上百个小兵,但这个也是人的极限了。
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多,我们最熟知的一个人是项羽,他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战斗力爆表著称的将军。
项羽第一次展示武力,是他在跟随项梁起义的时候,当时项梁去见会稽郡守殷通,项梁在屋内与殷通谈话,项羽则在门外待命,随时准备进去杀掉殷通。
后来,项梁跟殷通谈崩了,就向门外的项羽传话,项羽便立马进去,将殷通给一刀斩首了,然后拿着殷通的头颅出来,又跟殷通的部下作战,经过一番交战之后,杀掉了将近一百个小兵。
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剑斩守(殷通)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项羽一人击杀将近一百个人,这样的战斗力,在历史上恐怕少有,而他也正是因为武力过人,所以逐渐成为名将,历史上曾多次以少胜多,比如巨鹿之战击败秦军四十余万,彭城之战中以数万起兵击败刘邦几十万大军,等等。
垓下决战中,项羽虽然战败,但他的战斗力也是相当强悍的,当时他逃到乌江边,将心爱的坐骑赏赐给乌江亭长,然后下马与汉军作战,先是斩杀一名汉将,而后又杀掉数百名小兵,自己也受了十几处伤。
后来,汉军骑司马吕马童来了,他是项羽的故人,项羽自知无力回天,有意成全他,这才自刎而死,让他带着自己的尸体去找刘邦邀功。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当然了,史书说项羽杀死几百人,应该是有夸张的成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应该是杀掉了很多人。
不过,项羽之所以自杀而死,与其说是成全吕马童,不如说是他受了很多伤,又体力不支,这才自杀而死,从而保留最后的尊严。
纵观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能够与项羽相比的人,几乎是没有的,项羽尚且不能做到像砍瓜切菜一样,不断砍杀小兵,别人又如何能做到呢?
只能说,古代确实有以一敌百的将军,但这样的人只是极少数,一旦小兵人数太多,将军也是无能为力的。
绝大多数时候,古代将军只所以能砍瓜切菜般杀敌,身边都是有帮手的,但也仅限于一定时间段之内,且敌人丧失斗志的情况下。
就拿第二次合肥之战来说吧,张辽率领八百人对阵孙权十万人,他势如破竹般击败孙权,还差点活捉孙权。
建安二十年,趁着曹操远在汉中,孙权率军十万攻打合肥,当时守城的人是张辽、李典和乐进等人,但麾下士卒却很少,只有七千人。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张辽突然想到了曹操临走前留下的“锦囊”,他便打开来看,发现曹操在锦囊中说,如果敌军来犯,张辽、李典出击,乐进等人守城。
那时候,合肥城内将士都很惶恐,许多人建议等待援军,但张辽了解曹操的心思,援军肯定无法及时到来,于是力排众议坚持出战。
并且,张辽还提出,他准备亲自率军出击孙权,李典表示同意,还表示愿意跟他一起去,他便在当天夜里挑选了八百名精兵,杀牛宰羊犒赏这些人,然后让他们好好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张辽带着八百精兵出城作战,他一马当先,先是斩杀了数十名小兵,而后一路砍杀,直奔孙权的中军,一直杀到了孙权马车前的帅旗之下,孙权大惊失色,一是不知所措,但在将士的保护下,他得以逃走,跑到一处山顶拒守。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孙权逃跑之后,吴军群龙无首,张辽带着八百精兵来回砍杀,杀掉了多位吴将,以及大量吴军士卒。
这时候,孙权从山上俯瞰,见张辽人数不多,于是下令各军对张辽进行围攻,张辽顿时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
但是,张辽不愧是一员猛将,他毫无惧色,而是带领人马砍杀了数十人,硬生生从包围圈上撕开了一个口子。
只不过,跟着张辽一起逃出去的只有几十人,没有出来的人则大声喊叫,将军要丢下我吗?
张辽当然不会丢下士卒了,便带着人马又杀了回去,也不知道到底杀了多少吴军士卒,只知道最终将吴军给打得四散而逃,孙权也不得不撤军。
最终,张辽以八百人击溃孙权十万人,这场战役极大震动了东吴,以至于东吴百姓还哄小孩子的时候都说,张辽来了,张辽来了!小孩子立马就不哭了。
再回顾这场战役,在某个时间段内,张辽带着八百人,确实如同砍瓜切菜一样砍杀敌军,但最后敌人败走了,战斗这才停止。
如果吴军不撤退,而是坚持与张辽的八百精兵作战,我想结果还未可知,因为张辽及士兵们的体力再好,也不可能将十万人一口气杀死,最可能的结果是被无数小兵合围后力战而死。
当然了,张辽之所以能砍瓜切菜般杀死吴军士卒,还在于吴军人数虽然多,但真正能够同时出现在张辽面前的人并不多,毕竟作战场地是个很大的限制,容不下那么多人。
事实上,吴军虽然人数多,占有绝对优势,但之所以最终溃败,还在于每上去一批人,都被张辽给斩杀了,这给吴军造成了极大的震慑,出于恐惧心理才败走的。
从项羽和张辽的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古代将军像砍瓜切菜般杀敌,其实是很少发生的,即便真的发生了,也是在特定条件下才有可能,而且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
那么,什么情况下能够做到砍瓜切菜般杀敌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敌军人数有限,在将军的体力范围之内。
即便一个将军再厉害,杀人也是个体力活,而人的体力总有耗尽的时候,因此将军即便砍瓜切菜般杀敌,杀敌数也是有上限的。
有的将军独自一人杀上百人才会没有力气,比如说项羽这样的猛将;有些将军估计杀个十几、二十人就不行了,其实大多数将军都是这样的。
因此,如果敌人数量不多,遇到厉害的将军,有可能会被砍瓜切菜般杀掉。
第二,团队作战,会提升将军的战斗力。
吕布就是这样的,他个人武力数值很高,但在团队作战中更厉害,比如他在攻打黑山军张燕的时候就是如此。
那时候,吕布还是袁绍手下大将,由于遭到袁绍猜忌,因此他的军队人数并不是很多,只有成廉、魏越等数十名将士,而张燕却有一万多精兵。
张燕军队人数这么多,光靠吕布一人是不可能战胜的,于是他想到了团队作战,每次他都带着几十人去冲击张燕的军队,砍杀一番之后火速撤走。
吕布每天数次攻打张燕,连续十几天,最终杀掉了大量敌军,将张燕给击败了。
事实上,团队作战是很有好处的,有人在身旁打掩护,将军的战斗力就可以得到极大提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做到砍瓜切菜般杀敌。
还有前文说到的张辽,个人超强的武力值,配上八百精锐士兵的配合,也能在一定时间段内做到砍瓜切菜般杀敌。
第三,如果战术运用得好,也能做到砍瓜切菜般杀敌。
更多时候,打仗靠的是脑子,而不是一昧厮杀,如果能在战前制定好的战术,别说将军了,士卒也能在一个时间段内做到砍瓜切菜般杀敌。
比如说霍去病,他十八岁的时候,被汉武帝任命为剽姚校尉,让其跟随卫青出征漠北。
霍去病虽然年轻,但很有想法,他认为匈奴人来去无踪,如果动用大部队,很难找到他们,而且自身消耗太大。
于是,霍去病提出了以少数精锐骑兵,在不携带过多辎重的情况下,深入敌境的作战方针,这么做的好处是,军队行动敏捷,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霍去病没有向汉武帝要太多士兵,而是亲自挑选了八百名精兵强将,他带着这八百人深入匈奴腹地,寻求与匈奴人作战。
匈奴人根本没想到,还有人敢到自己的地盘来撒野,一点准备都没有,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就被速度极快的汉军给杀掉了。
就这样,霍去病一路砍瓜切菜般杀敌,一直打到了匈奴王庭,回去之后统计战果,一共斩杀敌人二千二百多个匈奴人,还杀掉了匈奴单于的祖父,并抓回去了大量俘虏。
平均算下来,霍去病所部平均每人杀掉将近三个人,许多人杀敌数都在三人以上,而霍去病两次功冠全军,因此他斩杀的敌人数应该不少,不然汉武帝也不会封他为冠军侯。
并且,汉朝时期封侯是需要斩杀一定数量的敌人的,而冠军侯这个称号,说明霍去病斩杀的敌人数最多,因此说他是砍瓜切菜,也是毫不为过的。
大家如果觉得这还不算啥,那继续往后看,霍去病二十一岁的时候跟卫青一起出征,发起了汉朝对匈奴最大的战争之一,也就是漠北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卫青和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卫青采取常规打法,而霍去病则继续深入漠北,采取突袭的方式。
当时,霍去病轻装上阵,行军的速度非常快,他北进两千多里,数次突袭匈奴大军,最终杀掉了七万四千多个匈奴人,俘虏人、马、牛羊不计其数。
我们可以发现,由于霍去病采取的战术非常正确,掐住了匈奴人的痛点,所以他可以带着军队如同砍瓜切菜般杀敌。
而在霍去病的整个军事生涯中,六次痛击匈奴,两次作为副将,四次以将军的身份出征,总共杀敌十一万余人,哪一次不是砍瓜切菜般杀敌,这样的战绩可不是一般人比得了的。
第四,在特定环境下,采用合适的战阵,也能做到砍瓜切菜般杀敌。
这一点做得最好的,应该是戚家军了,鸳鸯阵的威力让倭寇闻风丧胆。
当时,倭寇主要在沿海一带作战,戚继光针对倭寇擅长近距离作战的特点,发明了鸳鸯阵,一般以十二人为一队,组成特定队形,有防守有进攻,且大量采用火器和狼筅等装备。
事实上,戚家军的人数并不多,只有四到六千人,但每次与倭寇作战,都能取得大胜,而取胜的关键原因之一,正是因为采取了正确的战阵,让敌人无法靠近自己,敌人还没展现出自身优势的时候,就被杀掉了。
比如在王仓坪一战中,戚继光率领五千人击败倭寇一万余人,砍瓜切菜般杀掉二千余人,其余倭寇则四散而逃。
由于鸳鸯阵非常有针对性,且组织严密,因此每一个士兵都很重要,只要发挥得好,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有可能砍瓜切菜般杀敌。
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从嘉靖三十八年戚家军成立,到万历十一年戚继光离任,在二十四年时间里,戚家军一共歼灭倭寇十五万余人,史书还说戚家军每次与倭寇作战,损失都很小,很多时候都是零损失。
从戚家军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如果使用合适的战阵,在某些环境下也是可以做到砍瓜切菜般杀敌的。
总结一下,古代将军单兵作战,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砍瓜切菜般杀敌的效果,而且是在特定条件之下才能做到,比如敌军人数有限,将军的体力能够应付得过来。
但是,如果是团队作战,或者运用好的战术、战阵,在一定条件下,将军乃至士卒也是可以达到砍瓜切菜般杀敌的,但这种情况依然是比较少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消耗战,彼此伤亡都很大。
事实上,古代将军战斗力虽然强,但大多数将军都只会指挥士卒作战,这也是他的主要职责,比如韩信就是如此,我怀疑他这辈子就没杀过一个敌人;亲自上阵的将军也不是没有,但很少有人能砍瓜切菜般杀敌,顶多杀掉比普通士兵稍微多一点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