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扮汉室宗亲这类事情,东汉初年已经出现。王莽王朝灭亡后,起兵者中出现了一大堆汉室宗亲如刘玄,刘縯,刘秀,刘盆子等人,后汉书一一承认其宗室身份,唯独邯郸有个自称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的人被毫不留情地揭了老底。
刘秀
后汉书说他本名王昌,也叫王郎,因最初曾有人声称刘子舆被王莽所杀,所以自称真刘子舆,据说他出生时,母亲为躲避汉成帝皇后赵飞的迫害,把她冒充别人的子女保存下来,辗转蜀郡,丹阳,长安,中山等国等待天时。估计是因为王莽过于不得民心,许多人相信王郎的话,刘秀却不相信,斥之为假货。
刘备要是像王郎这样不能自证身份、宗亲证明全凭一张口,那么他能不能保魏国这边的刘姓就成了疑问。如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声称为刘邦之弟楚王刘交后裔,但北朝人却在魏书中称刘裕先祖不知为人,这个人号称彭城人,可彭城附近丛亭,岸上这些刘姓家族与他完全排不上辈,有说法称他原姓项氏,后改为刘姓,却并无多少佐证。
虽然魏书经常被喷是本秽史,作者魏收名声也不好,但骂刘裕出身的这段文字写得还挺严谨的。貌似要黑刘裕的身份作假,却并没有明说什么,只是表示彭城附近有几家刘姓家族与自己无关,还有人表示自己姓项了。这些证据实际上并不否认刘裕身世,彭城刘姓并非只能出自丛亭、安上等地,所谓“有人说”也说完全无法断定真伪,就连魏收本人也过来一句这事没有证据,就连驳的点到为止也找不出,就放在那恶心人使用。前前后后写下一大堆暗示着刘裕身世存在疑问的句子,而直接写出刘裕身份作假的句子却句句不出,即使如果刘裕确为刘交后裔,也与魏书之说并不冲突。所以真的不能低估史官的咬文嚼字之能。
陈寿
陈寿
而当他写到曹操身世时首先说曹操为“汉相国参后”和父亲曹嵩为“莫能审其所生本末”时,就意味着沛国曹氏可肯定为曹参后裔,但是曹嵩与养父曹腾之间的具体交往却并不十分好考。去曹叡养子曹芳与曹询那里比较激动,直接来了一句“宫中事秘而不宣,不知其来”,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宫中秘闻,不知两人究竟来自何方。
曹操
由此可见陈寿写字算是酣畅淋漓了,自己拿不出来的东西都会按程度来描述,比如曹嵩来自夏侯氏,曹芳就是曹彰的孙子,这些分不清真伪的东西索性就不写了,只留下了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可是这样完美无缺的男人,写刘备出身的时候就直截了当地来了一句“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生后亦如此”。一点模棱两可的话也没有。
与此同时,汉末时期人们常以家庭出身作为打击某人的工具,曹操遭斥为“阉赘遗丑”之事也是出了名。袁绍不仅在檄文中痛斥曹操为宦官之孙,而且称其父为“乞丐携养”甚至拿养子的身份进行袭击,公孙瓒在檄文中痛斥袁绍为“其母是傅婢,地实为微贱”。
这件事情大概还只是袁术对公孙瓒说的话。后汉书记载,袁术因袁绍势力日益强大,愤而说出“群竖非我所从者,且从为我家奴耶”,后写信给公孙瓒说袁绍其实不是袁家的人,袁绍听后当场大怒。但是,曹魏伐蜀时发的檄文中根本没有提到刘备的身世,而是骂“刘备背恩,自窜巴蜀”。大概提到这里也就只能增长别人的志气。
但是要论吹牛与骂人,檄文仍不能与鼓吹曲相提并论。魏鼓吹曲中称刘备“贼备”,却从不说出自己假扮汉室宗亲的事。晋鼓吹曲里称司马懿“养威为重,运以神兵。亮乃震死,天下太平”,连司马懿的粉丝估计都要觉得太夸张了,而里面在描述伐蜀时是这么写的“惟庸庶者九天一角。刘备逆帝而行,禅亮承余。拥数十万之众,窥隙乘吾虚”,又是“僭号”又是“逆帝命”,就是不说他身份造假。要换作东汉朝廷责骂王郎的话,就必须将其假扮汉室宗亲一事训斥几遍。反而在史书上记载孙权、刘璋部下承认刘备宗亲的地位。
三国志中对刘备父亲,祖父和叔父的名字都有所提及,而从这些名字中也能看出来刘备一家在地方算得头头是道,其祖父曾被举为孝廉做了县令,父亲还当过官,不是王郎这种满图跑到哪里都不知名的人。他求学期间得到同宗刘元起资助,所以他家又居住在涿县境内,属跑不了和尚跑不了寺。就连刘备要假扮汉室宗亲、要那么多同乡一起做诈骗团伙、还要假造那么多当地经历、凭自己是个小摊贩,也确实有些难。
魏略里写到曹操汉中之战中骂刘备“卖履舍儿”时,对于曹操为什么知道刘备卖鞋子,不是刘备喝得酩酊大醉就是他从知道刘备底细的人处得知。鉴于曹操能够以此来诅咒刘备,这就意味着卖鞋子在当时并不算什么荣耀,刘备与曹操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没有好到能够自爆黑历史,因此,曹操大多想办法查到了刘备家乡户口。
而且魏略的编剧鱼豢也是个喜欢搜集段子,就连魏略上也有刘禅遭人贩子拐去汉中这类三无小传,如果知道刘备改户口了,百分之百都会记下来,但鱼豢在他的书中称刘备为“临邑侯枝之属”。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为中山靖王刘胜,其后,蜀汉群臣劝刘备为帝时又自称中山靖王,所以刘备自我认知为中山靖王。
在可考证的几个临邑侯中,都没有中山靖王后裔。因此,可脑补如下情景:
曹操派出查问刘备家中户口者返回。
曹操:形势如何,刘备是假扮汉室宗亲吗?
部下:有喜也有忧。
曹操:报喜了
部下:据认真比较皇族谱系可知,刘备的确并非中山靖王后裔。
曹操:太棒了!那个坏消息呢。
部下:我们终于认定,刘备又是皇族后裔。
老实说,不必再将汉室宗亲的地位看得多么圣洁。根据现代基因检测分析,目前全国男性刘姓人口约8%为刘邦直系后代,鉴于东汉以后这一千八百年间发生了大量战争、改姓这样一个复杂的局面在汉末时期比这一比例要高得多。
就三国志中有传的人物来说,除了刘备家族外,刘表和刘焉仅次于鲁恭王,刘晔仅次于阜陵王,刘放仅次于广阳顺王,刘繇为齐孝王后,刘琰还得到刘备承认为宗姓并直接占据半壁江山,而刘放则是刘备同县同乡。基本只要当地刘姓大族大多都可以与汉室扯淡,比如湖南经测试有一堆刘邦的后代,多来自长沙定王刘发的那个支系。
刘秀亦为刘发后裔,但仅四代之后,其地位便由长沙王一路降为县令(刘秀是第五代人)。而且刘胜至刘备历经十数代,那么刘备的家族成为什么样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对于刘备的身世常常会被人扯到一起,有人说刘备在皇族后裔家又做了官、妥了赵家,还有人说刘备做了手工业小商贩、无产阶级。这些论述均失之偏颇。
数量以万为单位的宗室身份当然就没有这么贵重了,更何况刘备祖上还只是西汉皇室,并不是东汉皇室。与此同时东汉阶级固化并没有那么严重,也没有达到士庶天下之地步,魏略里则记载张良不仅出身寒门,而且十六岁时便成为郡吏,贾逵则出身郡大族,穷得没裤过冬的邓艾家很穷,帮人养牛,却又因识字和文化成为管理稻草的小官吏。像刘备这样父亲早亡的人家,要靠父祖当普通官吏来当特权阶层,不需要考虑,但如果能用功读书的话,混到一官半职的毛病不大。
而且在妇女们一般出门打工之前,由于家里男人死了导致贫穷的情况颇为多见,史书上记载了一大堆事例,即使到了现代也时有发生,可见刘备家里并没有太多的钱财。还有人提到刘备能成为当朝重臣卢植的徒弟,而且与公孙瓒是称兄道弟的关系,这一定不是一般的家族。不过三国志中记载刘备就是受长辈出资去拜他为师,而当时朝廷官员当众收徒、升迁同乡后辈也非常普遍,门槛不会设得太高,弟子几百人或几千人普遍,身世较好的官员子弟更是去洛阳官学求学,如曹操臧洪诸葛瑾司马朗等。
刘备老师卢植
至于公孙瓒本来也是妾所生,多亏傍上了好岳父(因此公孙瓒斥责袁绍的身世低,便连他自己都一同斥责),刘备认公孙瓒当大哥说明刘备的家世也不咋的,后来靠军功混个官当还要时时担心丢工作。因此从整体上看,刘备大体上可以说是一个出身中产、在地方上头头是道却又家道殷实、有办法混得风生水起的官,但是,见了什么人就讨好什么人,典型的就是比上不如比下。
关于赵家人、无产阶级等描述语明显不太符合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