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党和国民党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定。我党将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其中,陕北红军改编成第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
相较于1937年8月就迅速改编的八路军,南方八省游击队因为分散各地,联络困难,因此到1937年10月才陆续开出游击区接受改编,江南各游击队到皖南歙县之岩寺集结整编,江北各游击队分别在湖北黄安七里坪和河南确山县竹沟集结改编。全军编为4个支队10个团(含四支队手枪团),共1.03万余人,各种枪6200支(挺)。
那么,新四军这四个支队,哪个支队在敌后发展得最好呢?
先说说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支队约2300人,司令员陈老总,副司令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由湘鄂赣粤四省游击队组成。
1938年6月,陈老总率第一支队战士挺进敌后,在镇江、江宁、句容、丹阳、金坛等地开展游击战争,一支队二团一营攻克京沪铁路新丰车站,全歼日军40余名。夜袭南京近郊西善桥据点、奇袭句容县城,毙伪军40余名,捣毁汉奸建立的维持会。连南京近郊日军重兵把守的飞机场和雨花台下也不断传来抗日游击健儿的枪声。
不久与新四军第2支队一起建立茅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12月,第1团调回皖南,归军部直接领导,后在皖南事变中损失;第3支队第6团调归第1支队建制,团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叶飞。
1939年5月,第1支队遵照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指示,派第6团与无锡、江阴等地游击队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东进苏州、常熟、太仓、青浦、嘉定地区。第2团转战苏南,取得东湾、延陵、陈巷桥、九里镇等战斗的胜利。9月,“江抗”主力(原三支队第六团)与丹阳游击纵队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北渡长江,进入扬州、泰州地区。
1939年11月7日,第1支队领导机关与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两个支队在江南所属的各部队统归江南指挥部指挥。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第2团、新6团北渡长江进入苏北,改称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皖南事变后,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原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二旅、转隶一支队的原三支队六团编为一师一旅。
再说说新四军第二支队,约1800人,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大将,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由福建和浙江红军组成。
1938年4月底,第2支队主力展开于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首战韦岗,脱手斩得小楼兰,再战小丹阳,击溃日伪四千余,奇袭官陡门,八分钟歼灭伪军一个营,打出了新四军的赫赫威名。
之后,二支队3团调回皖南,归军部直接领导,在皖南事变中损失;第4团于1939年11月组成苏皖支队,北渡长江,进至扬州、仪征、六合、天长等地,先后参与救援半塔、驰援郭村、决战黄桥等战役。新四军军部重建后,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第三旅。二支队留在苏南没有渡江的部队之后和新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一起改编为新四军第六师,二支队余部为六师十六旅。接下来说说新四军第三支队,约2100人,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佳。全部由福建红军组成。
1938年5月下旬挺进皖南,两战红杨树,击溃日军116师团一个大队。鏖战马家园,国民党第三战区特地给新四军第三支队发了嘉奖状。五保繁昌,一个支队力挫日军两个联队,有力保卫了新四军军部。日军华中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哀叹:“看来要在共产党手中夺取繁昌城是不可能的。”
1940年6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五团三营一部,与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合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在无为地区开展游击作战。皖南事变中,第三支队随军部北撤,大部损失,余部突围到皖江和挺进团会合,重建军部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七师。最后说说新四军第四支队。
四支队由红二十八军和豫南红军游击队、鄂东北独立团组成,约3100人,司令员高敬亭,副司令员戴季英,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1938年4月,四支队展开于皖中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首战蒋家河口,击毙日军20余,我军无一伤亡,取得新四军对日第一次大捷,设伏棋盘岭,半小时击毙日军70人,烧毁毁汽车50余辆,缴获了足够武装支队一年的大批军用物资。
1939年6月,第4支队北上淮南,开创以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据地。同时,以第8团为基础,组建新四军第五支队。派出张学文、林英坚等同志协助皖中、皖西地方党组织发展游击武装,在秋天建立了一支由戴季英领导的游击纵队,下辖第一、第二两个大队,约2000人。1940年6月以游击纵队为基础,组建新七、八、九团。
1940年3月,第4支队与第5支队协同作战,在新四军苏皖支队和新四军挺进纵队的支援下反击国民党顽军的进攻,取得定远战斗的胜利,旋又取得半塔集保卫战的胜利。8月,第4支队一部协同第5支队开辟了淮安、宝应新区,打通了与南下的八路军第五纵队的联系。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第4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第4旅,第5支队改编为该师第5旅。江北游击纵队改编为该师第六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