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之初,国民党军在军队数量、兵员素质尤其是装备火力方面占据着绝对优势,尤其是美式装备的几十个师,其火力密度甚至远超日军精锐部队,往往1个整编师甚至8千人的整编旅,就敢于独立向解放区纵深进行突击,或对撤退中的解放军部队一路穷追堵截。
最初,解放军中即使实力较强的晋冀鲁豫、华中、山东野战军部队,也往往以国民党整编旅以下的对手进行较量,如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期间,最初的目标就是锁定了整编第83师19旅下属的两个团,而且往往集中数倍于敌的兵力,采取三打一甚至五打一的方式,对疏于防备的敌人进行围歼。
▲操练美式装备的国军士兵但通过初期的试探后发现,国民党军的装备虽然得到极大改善,但其作战意志、部队之间的配合等方面,与抗战前相比并无显著提高,有的部队由于长期蜗居西南大后方,抗战胜利后又投入内战旋涡,人心厌战,战斗力反不如当初。各大野战军开始主动寻找战机,对孤立分散的国民党军整编师一级部队进行围歼。
如1946年9月定陶战役中覆灭的整编第3师,其虽然是美械装备的中央军部队,但配属作战的4个师中,整编第47、第41师原系川军,整编第55、第68师原系西北军,消极避战、保存实力,加上顶头上司、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这个草包将军的瞎指挥,硬是坐视整编第3师被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主力纵队围殴了3天,最终全军覆灭。
▲定陶战役缴获的坦克通过对团、旅乃至师一级的国民党军进行围歼,不断积小胜为大胜,解放军在全面内战最初的7个月里,竟然零敲碎打、累计歼灭了国民党军56个旅约70万人。通过大量的缴获补充,解放军部队的装备和火力迅速升级;大批俘虏兵的加入,尤其是擅长操作各类美式枪炮、军事素质过硬国军老兵加入,更是让解放军方面的战斗素质有了飞速提升。
如1945年10月邯郸战役中的俘虏兵王克勤,其加入解放军后因作战勇敢,先后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战斗英雄”,还总结创造“三大互助”带兵经验,延安《解放日报》于1946年12月10日专门发表社论,称赞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号召全军部队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
▲孟良崮战役歼灭整编74师从1947年开始,随着国共力量的此消彼长,晋冀鲁豫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等已经具备了一次消灭敌人1个整编师的实力。1947年4月下旬,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期间,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泰安城包围整编72师杨文泉部,全歼该师2万4千余人;半个月后,国民党军头号王牌、“五大主力之首”被包围在孟良崮,历经3天激战,全师3万2千人被歼灭,无一漏网。
到了1948年,国民党军两三个整编师猬集一团也难保安全了。6月份的睢杞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9个纵队,经一周战斗歼灭了下辖整编72师(泰安战役后重新组建)、整编75师和新编21旅的区寿年兵团,生俘兵团司令区寿年和整编75师师长沈澄年。睢杞战斗的结果引起了南京统帅部的极大震动,鉴于小规模的兵团已经不太保险,国民党军开始调整战略编制,一方面将整编师、旅重新恢复为三团制的师、军,另一方面采取大兵团战术,已3至5个军组成“吞不下”“啃不动”的大兵团。
▲廖耀湘兵团炮兵部队在东北战场上,以长春守军组成了新7军、第60军和两个骑兵旅组成的郑洞国第1兵团;以“五大主力”中的新1军、新6军为骨干组建了廖耀湘第9兵团。在中原战场上,以“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组成了邱清泉第2兵团;以“五大主力”中资格最老的第18军组成了黄维第12兵团;另外还有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等部队。但不久爆发的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证明,这种十余万人的超级兵团也难保完全,在东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犀利攻势下,这些兵团相继覆灭,无一幸免。
▲三大战役形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