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远征军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1938年,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时值武汉会战结束,在中华人民上下一心的顽强抵抗之下,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豪言壮语沦为笑话。为此日军不得不改变进攻策略,双方战争也因此进入胶着状态。
为了尽快实现他们全面侵占中国的战略目标,日军开始改变策略全力攻击我国的南部。众所周知,自从国民政府退守重庆之后,西南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而负责运送各种军需物资及武器装备的滇缅公路,更是成为了我军的生命线。日军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派出大量的兵力疯狂攻击我国西南战场意图破坏滇缅运输线。国民政府一眼便看出了日军的险恶用心,因此,中国和英美两国共同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按照协定的内容,三个国家必须各自派出一支队伍组成远征军共同打击日寇保护滇缅运输线。为了成立这支远征军,中国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号召有志青年参军入伍。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流落缅甸的老兵李光钿,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加入远征军的一名有志青年。
相传李光钿出生于云南宣威一个贫困交加的农村家庭,或许真是应了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负责招聘的干事们来到李光钿的家乡时,那些富贵人家的少爷们一听说要上战场便全都吓跑了。而年仅17岁的李光钿,听说参军是为了打日本人时则是两眼放光。这一次机会终于来了,李光钿成了当地第一个报名参军的青年。然而他虽有满腔的报国豪情,却因为年龄不够而被拒绝了。但李光钿显然不愿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为了能够顺利报名他在征兵的地方软磨硬泡了三天,最终征兵的负责人没有办法才破格录取了他。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在部队里负责一些通讯等简单的活,直到年满18周岁他才被派到了战场。至此,李光钿终于能够一展自己的报国豪情了。每次和日军作战之时,他都奋不顾身地冲在最前方,因此他还得了个“拼命三郎”的称号。但战争终究还是残酷的,龙陵战役中他不幸负伤被送到了野战医院治疗。
由于伤势过重,他只能挥泪告别战场。直到抗战胜利之后,他依旧被留在医院养伤。等他彻底伤好,想要回国的时候又遇上了内战的爆发。他不愿回去面对自己的同胞血肉相残的状况,为此他只能暂时延缓回国的步伐,可谁也没料到这一缓就缓了70年。内战结束之后他也曾想过要回国,但他国民党士兵的身份又让他的回国之路变得颇为尴尬。再到后来他就和国内失去联系了,此后他不得不继续留在缅甸。
那些滞留缅甸的岁月无疑是艰难的,最大的困难来自他始终不肯放弃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而加入缅甸国籍。此时的他无疑一个黑户,因为身份的原因,他们还经常遭到与缅甸原住居民的欺压。但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可以忍受的,因为他始终抱着一个信念自己要回到中国。为此他一直忍受着工作的繁重,和生活的贫困。
显然上天还是比较眷顾这个老兵的,流落缅甸期间,他认识了同样来自云南的杨曾芬。两颗漂泊异乡的灵魂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一直以黑户的身份生活在了缅甸,并且还孕育了四个子女。他始终坚持让自己的孩子说汉语上华人学校,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带着孩子们重归故国。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终于再次和国内联系上了。这一次他甚至带着妻儿走到了国境线,但最终还是碍于自己国民党老兵的身份而不得不黯然放弃了。九零年的时候他再次准备回国定居,却因为妻子病逝而不得不再次放弃。九七年他又一次带着孩子重返中国,原本这一次他已经准备彻底定居中国了,却由于当时的政策只允许他自己一个人落户中国。孩子的国籍无法解决,他只能再次含泪放弃,或许李光钿认为他此生再也回不了母亲的怀抱了,最终只能埋骨于异国,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思念却永远不会停止。
但让他没想的是,故国并没有忘记他,所以在2015年寻找抗战老兵活动中迎来转机,在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并为他们办理好了中国国籍,当李光钿再次踏入家乡土地时,便是70年之后,路上李光钿嘴里一直念叨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从往昔风华正茂,到如今两鬓斑白,回首望去,战友已一个个先他而去,他已是最后一个远征军。终于明白,何为老兵不死,只会逐渐凋零将军百战死,将士十年归,让我向最后的远征军——李光钿,致敬
下一篇:空城计究竟是如何杜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