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先生的小说有一个特点:与历史相结合,近似于演义小说。为什么段誉武功盖世后来却要出家当和尚?因为历史上的段誉后来就是出家了;为何郭靖武功盖世却守不住襄阳城?因为历史是这样的;为何南宋年间江湖高手如云,却被蒙古夺了江山?因为历史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张无忌神功无敌,却给朱元璋当了皇帝?因为历史是这么写的。
不论过程发生了什么,结果都一样!这是金庸小说最大的特点。
咱们知道金庸小说尊重历史,以历史为背景不是凭空架构,所以在他的小说里也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当属武当祖师张三丰。金庸先生在小说里对张三丰的塑造也十分尊重历史,比如历史上张三丰有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声谷徒弟七人,小说里金老也给他七个徒弟,只不过将殷利亨改名为殷梨亭。比如张三丰是太极拳宗师、是武当祖师,所以金老先生也给了他这一身份。
小说里的张三丰堪称陆地神仙,他也是张无忌最敬佩的人。在张无忌眼里,论武功,张三丰是当世第一,每每提及张三丰,张无忌总会以“深不可测”四字来形容;论见识,张三丰更不用说,张无忌遇上许多难题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去请教张三丰;论人品,在张无忌心中张无忌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
然而他自己恐怕永远不会想到,张三丰后来会变成那样一副鬼样子!
新修版《倚天屠龙记》结尾记载:这日张无忌料理了教中事务,交代给杨逍、范遥、彭莹玉暂行代理,自己即日要履行诺言,送赵敏前往蒙古,自己也寄迹蒙古,从此不回中土,日后教主一任,必须另择贤能。不久以后张无忌便消失于武林之中,可见他的确去了蒙古,张三丰依然隐居在武当山中,他与张无忌这一别恐怕是永别!
从此张无忌应当没有再见过张三丰,毕竟朱元璋都找了张三丰那么多次也找不到,史料记载明洪武十七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华夷宾服,诏求张三丰,不赴。明洪武十八年,明太祖强迫沈万三敦请张三丰,不赴。明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派遣三山道士沈万三寻访,不得。
张三丰去了哪里呢?没人知道,然而后来的两件事情却可以得到启发,第一件事:明洪武二十五年,张三丰遁入云南,恰逢明太祖徙沈万三于海上,缘此践约来会,同炼天元服食大药。这里说张三丰远遁云南并遇上了沈万三,两人一同炼制长生不老的药物。
第二件事:明洪武二十六年,药成,张三丰至贵州平越福泉山,朝真礼斗,候诏飞升。说张三丰仙丹炼成,于是到贵州的福泉山等待飞升。
各位读者看到这里是否心中对张三丰再无原先那般尊重了?《倚天屠龙记》里的张三丰是怎样的人?是个光明磊落、视死如归、豪气万丈、心胸豁达的神仙人物,从来以神功来修养自身从不炼丹制药,偏偏后来却开始和奸商沈万三这样的人物一起修炼长生之药,岂不令武林人士笑掉大牙?
其次,小说里的张三丰一点也不怕死,也压根就不信什么长生之术,比如他自己说的:“你师父年过百龄,纵使不遇强敌,又能有几年好活?所喜者能于垂暮之年,创制这套武功出来。”再如他面对强敌时泰然自若的表现——张三丰长声吟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人物岂能去迷信所谓的修真之术?
任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当年在武林中扫荡群邪、恩怨分明、正气凛然的张真人,后来居然成了一个一心只想着长生不老的江湖术士,还“朝真礼斗,候诏飞升”,说来当真可笑之极。幸亏张无忌后来没有再见张三丰,否则见到张三丰变成这样一副鬼样子,不知他会如何处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