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来说,姓氏的意义非常重要,代代相传,指示着血脉传承。顺着这条脉络,几乎每个汉字姓氏都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姓氏源流。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会改姓的。
但是不可否认,从上古八大姓为主的少量姓氏发展到如今的数以万计,后来的姓氏都是慢慢改出来的。绝大多数的改姓是自愿行为,随着族群的迁移、婚姻关系等原因而缓慢出现,是一种长期的演化过程;少量的改姓源自古代王朝的“赐姓”传统,多数情况下当事人不会排斥,还引以为荣,比如唐朝开国功臣徐世勣被唐太宗赐姓为李。
在古代,也有一些家族改姓是为了人身安全。例如被汉武帝赐姓为“金”的匈奴王子金日磾,其一支后人曾与王莽家族结亲,在东汉初期因担心被治罪而逃到山东文登,改姓为丛。
现代人思想太开放,有的人已经不把姓氏当回事,甚至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也要改姓。2009年,曾有山东一个姓吕的人家给女儿取名叫“北雁云依”,试图自创一脉“北雁”姓,结果派出所不给上户口。事情闹到法院,还是被驳回了。看来,以标新立异为目的的改姓是不被法律支持的。
言归正传。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稀奇古怪的姓非常多,可以说只有我们想不到,而没有人家“姓”不到的。有一个姓氏叫“第”,也有两千年的历史。乍一看好像没什么奇怪之处,不过那是后来被简化了,这个姓原本列队整齐,从“第一”到“第八”都有,如今只有“第五”姓还在延续,其他“七兄弟”都抛弃了数字,改为单字“第”姓。
正如前文所说,“第一”到“第八”是皇帝赐予的姓。是哪个皇帝如此随意,把人家好好的姓给整成这样呢?答案是刘邦。
说起来,这件事并不是刘邦挑起的,始作俑者是被刘邦赐姓为刘的娄敬。娄敬是当时山东六国故地的齐国人,早年从军。刘邦登基之初,原本定都洛阳,娄敬利用途径洛阳的机会求见皇帝,提议迁都到关中长安。张良也赞同这个提议,原本犹豫不决的刘邦这才把大汉朝的都城迁到了长安。娄敬平步青云,被封为郎中。
这还没完,娄敬还在公元前200年劝阻刘邦攻打匈奴,事后被又被刘邦加封为建信侯,拥有两千户的食邑。自此刘邦对刘敬几乎言听计从。
公元前198年,在刘敬的提议下,西汉与匈奴开始和亲,和亲的使者就是刘敬。刘敬出使匈奴回去后,又向朝廷提出一个事关国家安全的建议。
当时的关中地广人稀,长安离西北方匈奴的领地只有七百里,骑兵一天一夜就能跑到长安。刘敬强烈建议,为了京师的安全,应当把齐、楚为主的山东六国王族后裔迁到关中,充实边区。这样一举两得,不但可以巩固关中的安全,还能消除六国王室后裔叛乱的隐患。刘邦非常赞同,当即批准了这个强行移民的计划。
由于齐、楚都是曾经的大国,自然是移民的重点对象。齐国被迫移民的都是田氏族人,往前追溯,他们的祖先是从陈国到齐国避难的公子陈完,改姓为田。由于田氏族人众多,先后分为八批迁往关中,他们的原本的姓被剥夺了,不知道谁出的主意让他们改姓。刘邦很随意地大手一挥,田氏移民就按次序被赐予“第一”到“第八”总共八个姓。
这八个姓严格来说不同于复姓,只是一种双字姓。
很奇怪的是,第一到第八姓中,只有第五姓出了一些历史名人。姓第五的名人有光武帝年间的高官第五伦,历任蜀郡太守、大司空等职,政绩卓著,官声很好;第五伦的一个曾孙也很有名,曾任兖州刺史,名字更让人过目不忘,人家叫第五种,《资治通鉴》等史书有记载;又如唐玄宗年间的第五琦,官至宰相,儿孙跟着享福。
而“第五”姓其他的“七兄弟”中,未见一个载于史册的历史名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人说,可能和“五”字有关系。因为“五”字的古体从“二”从“乂”,在《周易》中象征着天地相交,意义很好。不管什么原因,“第五”姓出过宰相和仅次于三公的大司空,看起来“运势”还是不错的。
不知什么时候起,“第一”到“第八”姓纷纷去掉了数字,改为单字“第”姓,唯有“第五”姓没有完全消失。第五姓有的改为第姓,有的改成了“五”或者“伍”姓。除此之外,全国范围内保留“第五”姓的人还有不少,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江苏、浙江等地,主要在陕西的泾阳和旬邑。总人口超过六千。
参考资料:《史记》、《姓氏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