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百姓”,这是现在人称呼普通百姓多会使用的成语。也就是说,在现代人的眼里,“黎民百姓”就是普通百姓的代名词,“黎民”和“百姓”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指普通百姓。
但是,你们知道吗?
其实,在秦汉之前,“黎民”和“百姓”的意思并不一样,他们就是一个完全对立的存在,地位极其悬殊。
“黎民”代指奴隶,“百姓”代指贵族。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一书中曾这样说过:“百姓是怎样一种人呢? 盘庚说他们是共同掌管政治的旧人,是邦伯、师长、百执事(百官、百工)之人”,清陈鳣在《对策》一书中也曾说道:“古所谓百姓即百官,故《尧典》或与黎民对言,或与四海对言,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百姓就是“百官”,就是贵族的意思。简单地说,秦汉之前,百姓就是贵族的代名词,是当时最为顶级的一批人。
而黎民,如《史记·五帝本纪》所载:“弃,黎民始饥,汝后稷播时百谷”。《书·尧典》也曾载:“黎民于变时雍。”蔡沈集传:“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这里所说的“民首皆黑”,即是“墨面”、“黔首”之意。就是说,“黎民”在秦汉之前就是身份低贱的人,就是奴隶。
到这里,就有很多人问了,为什么秦汉之前,“黎民”和“百姓”会有这么的区别呢?
说到他们的区别,就得说一个故事,这就是“炎黄部落联盟大战蚩尤”。话说上古时代,姜姓部落首领炎帝被九黎部落联盟酋长蚩尤所败,炎帝逃到涿鹿,求助于轩辕黄帝,而后两人组成了古华夏部落联盟,与九黎部落联盟在涿鹿展开大战。此次大战的结局,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古华夏部落联盟战胜九黎部落联盟,蚩尤被杀,九黎部落联盟分崩离析,多数部众被炎黄部落所俘。而后,炎黄部落为了便于分辨自己人和九黎人,于是就将所俘之九黎部众称为“黎民”。
而对于炎黄部落为何会称自己部众为“百姓”,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
在了解“百姓”之前,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姓”和“氏”。“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比如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和楚王是一个姓,都是芈姓,但是他们氏却不一样,屈原氏屈,而楚王却氏熊。在远古时期,姓是只有贵族才能拥有的,奴隶,他们是不会有姓的,也不能有姓的。同时,在炎黄组成古华夏部落联盟时,炎黄联盟共有百种姓,故时人统称这些有姓的贵族为“百姓”。
当然,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春秋后半期,因各国都在进行改革,曾经固有的贵族阶级被破坏,土地个人私有的地主阶级逐渐取代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如此,大多数曾经风光无限的“百姓”逐渐落魄,其地位与曾经地位低贱的“黎民”一般无二,百姓和黎民的差别越来越小。
秦汉之后,随着曾经是黎民阶级的逐渐兴起,并占据着全国的最高统治阶级,黎民和百姓开始融合在一起,都成为了被统治的平民,于是乎,“黎民”与“百姓”终于被联在了一起,视为平民百姓的一种统一称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