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开国功臣鳌拜,一生忠心耿耿,为皇室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权力使人疯狂,鳌拜在康熙年间渐渐变得猖狂自大,朝中大臣无人敢惹。年幼的康熙深知鳌拜的威胁,设下计谋终于将其擒获。鳌拜面临死刑,临终前却请求见康熙最后一面。当鳌拜撕开衣服,露出遍体鳞伤时,康熙为何含泪免去了他的死罪?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探究竟。
鳌拜的前世今生
鳌拜出身于满洲将门,自幼习武,武艺高强。年少时,他就随皇太极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在攻打皮岛之役中,鳌拜勇敢冲锋陷阵,成为首位登陆的将士,被皇太极赏识,赐予"巴图鲁"的尊号。从此,鳌拜在军中地位节节攀升,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心腹大将。
皇太极驾崩后,鳌拜力挺皇太极的嫡长子豪格继位,与多尔衮对峙,最终使得福临登基,是为顺治皇帝。顺治帝继位后,鳌拜屡遭多尔衮陷害,几次被下"断头"令,但都因朝中大臣力保而免于伤害。顺治帝临终时,怀念鳌拜对皇室的忠心,命其辅佐年幼的康熙执政。
在辅政期间,鳌拜权势渐渐膨胀,开始擅作威福,诛杀不同声音的大臣。他坚持推行圈地运动,违背康熙旨意,诬陷苏克萨哈二十四条罪名,意图除去对手。朝野生恐,无人敢惹。康熙深知鳌拜的威胁,决心夺权。
鳌拜生于满洲将门,自小习武,武艺高强。年少时就随皇太极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在攻打皮岛之役中,他勇敢冲锋陷阵,成为首位登陆的将士,被皇太极赏识,赐予"巴图鲁"的尊号。从此,鳌拜在军中地位节节攀升,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心腹大将。
皇太极驾崩后,鳌拜力挺皇太极的嫡长子豪格继位,与多尔衮对峙。在这场皇储之争中,鳌拜带领黄旗军威胁多尔衮:"若不是豪格登基上位,我们誓死与你拼到底!"面对鳌拜的强硬态度,多尔衮不得不让步,最终使得福临登基,是为顺治皇帝。
顺治帝继位后,鳌拜屡遭多尔衮陷害,几次被下"断头"令。幸而朝中大臣如索尼等力保鳌拜,使其免于伤害。及至顺治帝临终,怀念鳌拜对皇室的忠心,命其与苏克萨哈、索尼、遏必隆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执政。
在辅政期间,鳌拜权势渐渐膨胀,开始擅作威福,诛杀不同声音的大臣。他坚持推行圈地运动,违背康熙旨意,遭到朝野反对。更有甚者,鳌拜诬陷苏克萨哈二十四条罪名,意图除去对手,独揽大权。朝野生恐,无人敢惹。年幼的康熙深知鳌拜的威胁,决心夺权自主。
权力使人疯狂
鳌拜被委以重任,辅佐年幼的康熙执政。起初,他忠心耿耿,为国为民尽心尽力。然而,权力的诱惑使他逐渐变得猖狂自大。
鳌拜开始擅作威福,专横跋扈。他诛杀不同声音的大臣,如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只因他们公开反对鳌拜坚持推行圈地运动的决定。鳌拜处死他们,无非是为了彰显自己在朝中的至高无上地位,让所有大臣对他敬畏有加。
更加可怕的是,鳌拜为了独揽大权,诬陷苏克萨哈二十四条罪名,意图将其除去。当时,孝庄太后病重,索尼年老力衰,苏克萨哈主动退位。鳌拜理应也该退位,将实权还于康熙。但他野心勃勃,决不愿轻易放手。
于是,鳌拜在康熙面前,公开宣读苏克萨哈二十四条莫须有的罪名,声称必须处死他。这无疑是对康熙权威的公然挑衅。朝野震惊,生怕成为鳌拜下一个牺牲品。
索尼见状,私下劝谕康熙:"你已年满十四岁,该亲自执政了。"鳌拜的所作所为,已经到了触犯天条的地步。如果再不夺回权力,恐怕皇室江河日下。
年幼的康熙,深知鳌拜武功高强,拥兵自重。正面对抗几乎必败无疑。于是,他设下一计,以"观摔跤比赛"为由,将鳌拜诓入宫中。事先,康熙已训练一批亲信勇士,伺机待发。
鳌拜狂妄自大,对康熙的"爱好"未曾怀疑。及至进宫,康熙命鳌拜亲信暂离,独留鳌拜一人。就在这时,亲信勇士们突然现身,将鳌拜制服,生擒活捉。权力的梦,就此破碎。
鳌拜与康熙的矛盾加剧
鳌拜在辅政期间,渐渐变得猖狂自大,与康熙的矛盾也日益加剧。
首先,鳌拜坚持继续推行圈地运动,违背了康熙的旨意。康熙上位后,听闻民间因圈地运动而劳苦,下令废除此政策。然而,鳌拜不但公然违抗皇命,还处死了反对圈地的三位大臣。
其次,鳌拜诬陷苏克萨哈二十四条罪名,意图除去这位辅政大臣。当时,孝庄太后病重,索尼年老力衰,苏克萨哈主动退位。按理说,鳌拜也应该退位,将实权还于康熙。但他野心勃勃,决不愿轻易放手。
于是,鳌拜在康熙面前,公开宣读苏克萨哈二十四条莫须有的罪名,声称必须处死他。这无疑是对康熙权威的公然挑衅。朝野震惊,生怕成为鳌拜下一个牺牲品。
索尼见状,私下劝谕康熙:"你已年满十四岁,该亲自执政了。"鳌拜的所作所为,已经到了触犯天条的地步。如果再不夺回权力,恐怕皇室江河日下。
鳌拜的猖狂行为,加剧了他与康熙的矛盾。一方面,他公然违背康熙的旨意,处死反对圈地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又意图除去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独揽大权。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康熙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年幼的康熙,深知鳌拜武功高强,拥兵自重。正面对抗几乎必败无疑。于是,他设下一计,以"观摔跤比赛"为由,将鳌拜诓入宫中。事先,康熙已训练一批亲信勇士,伺机待发。
鳌拜狂妄自大,对康熙的"爱好"未曾怀疑。及至进宫,康熙命鳌拜亲信暂离,独留鳌拜一人。就在这时,亲信勇士们突然现身,将鳌拜制服,生擒活捉。权力的梦,就此破碎。
鳌拜与康熙的矛盾,由最初的政策分歧,演变成了生死对决。鳌拜的野心和专横,注定了他与年幼的皇帝难以两全。最终,权力的诱惑使他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康熙智取鳌拜
鳌拜的猖狂行径,令朝野震惊,生怕成为他下一个牺牲品。年幼的康熙深知,鳌拜武功高强,拥兵自重,正面对抗几乎必败无疑。于是,他设下一计,智取鳌拜。
康熙伪装对摔跤比赛爱好有加,命人在宫中修建摔跤场地。他亲自挑选一批身手了得的亲信勇士,秘密训练,伺机待发。
鳌拜狂妄自大,对康熙的"爱好"未曾怀疑。及至康熙假借观摔跤比赛之名,召鳌拜入宫,鳌拜丝毫不疑有他。
进宫之后,康熙命鳌拜亲信暂离,独留鳌拜一人。就在这时,亲信勇士们突然现身,将鳌拜团团围住。鳌拜虽武艺高强,却难敌众人合围。经过一番缠斗,终被制服,生擒活捉。
鳌拜被捕后,康熙命人严加审讯,将其罪行一一列数。每一条罪名,都足以赐鳌拜以极刑。然而,鳌拜临终前请求见康熙最后一面。
康熙虽对鳌拜防范有加,但见其已被制服,亦无大碍,遂准其见面。鳌拜一见康熙,竟当众撕开衣衫,露出遍体鳞伤。他声泪俱下,向康熙诉说这些伤疤的来历。
"这一道,是在救你爷爷皇太极时所留。这一道,是清军入关时被砍的..."鳌拜的话语,令康熙动容。他想起鳌拜曾为皇室立下赫赫战功,是位真正的开国功臣。
面对鳌拜的遍体鳞伤,康熙不忍心下手处死。他命人将鳌拜无期囚禁,但未予极刑。权力的梦就此破碎,鳌拜一生都在狱中度过。
康熙智取鳌拜,不仅夺回了朝政大权,更体现了他的英明神武。他既没有引起朝中大乱,又没有白白浪费一位开国功臣的生命。这一计,可谓是权力之争中的精彩一笔。
鳌拜临终一幕
鳌拜被捕后,康熙命人严加审讯,将其罪行一一列数。每一条罪名,都足以赐鳌拜以极刑。然而,鳌拜临终前请求见康熙最后一面。
康熙虽对鳌拜防范有加,但见其已被制服,亦无大碍,遂准其见面。鳌拜一见康熙,竟当众撕开衣衫,露出遍体鳞伤。他声泪俱下,向康熙诉说这些伤疤的来历。
"这一道,是在救你爷爷皇太极时所留。这一道,是清军入关时被砍的..."鳌拜的话语,令康熙动容。他想起鳌拜曾为皇室立下赫赫战功,是位真正的开国功臣。
鳌拜指着身上的伤疤,一一道来。这些伤疤,见证了他为皇室赴汤蹈火、立下汗马功劳的岁月。在攻打皮岛之役中,他勇敢冲锋陷阵,成为首位登陆的将士。在救皇太极于危难之际,他亦挺身而出,不惜受伤。
面对鳌拜的遍体鳞伤,康熙不忍心下手处死。他想起顺治皇帝临终前的嘱托,命鳌拜辅佐年幼的自己执政。尽管鳌拜后来权力渐膨,但他毕竟是位开国功臣,曾为皇室立下赫赫战功。
于是,康熙命人将鳌拜无期囚禁,但未予极刑。权力的梦就此破碎,鳌拜一生都在狱中度过。但康熙的英明之处,在于他没有白白浪费一位开国功臣的生命。
鳌拜临终一幕,令康熙动容。他想起鳌拜为皇室赴汤蹈火的岁月,那些伤疤见证了他的忠心。尽管鳌拜后来野心勃勃,但他毕竟是位真正的功臣。因此,康熙含泪免去了他的死罪。
这一幕,见证了康熙的睿智与仁德。他既没有引起朝中大乱,又没有白白浪费一位功臣的生命。权力之争,终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