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艰苦岁月》《镀金时代》《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百万英镑》《卡拉弗拉浮现的著名跳蛙》《三万元遗产》是他的代表作。
《镀金时代》
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这部作品中,围绕着建设铁路、开辟航道、开办大学等情节,概括了当时弥漫整个美国的投机发财心理。故事的主人公是塞勒斯上校,他是一个精力充沛、热情慷慨、夸夸其谈和勇于冒险的人,虽然他很穷,但从未放弃发财的梦想。
在发财致富的大潮中,他对发财表现出了极度的狂热:“发财,无论如何也要发财,空气里到处都有财可发。”他被“一切人都有平等机会”以及“任何一个擦皮鞋的人都可能成为百万富翁”的谎言引入歧途,他永远沉醉于那些冒险计划和虚幻的企业,从而使他失去了最起码的人情,他的家人为他的这种虚幻的等待过着几乎赤贫的生活。
《百万英镑》
《百万英镑》是马克·吐温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故事发生在20 世纪初的英国,一对富豪兄弟用一张面值百万英镑的现钞打赌,看这张钞票究竟会给人带来无尽的财富还是只是一张一文不值的“小纸片”。
亨利·亚当斯,一个美国的穷小子,因为出海游玩,迷失方向来到了伦敦,就在他饥肠辘辘 生计艰难的时候,他遇到了这两个富有的兄弟,不可思议的是:兄弟俩给了他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这对于亨利来说既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他们用它来打赌。
富豪兄弟给了亚当百万钞票,并和他约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亚当可以任意使用。但一个月后他必须把钞票原样不动地还给富豪,这样他可以得到富豪们为他提供的任何一份他想从事的工作。亚当糊里糊涂地接受了约定。
之前亚当无论去吃饭、购买服装都会因衣衫褴褛而遭到人们的白眼。但当他拿出这张钞票时,人们不但向他大献殷勤,甚至连相关的费用都可以减免,因为在他们看来亚当是富豪,而且根本没有人可以给一张百万面值的钞票找零。之后亨利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地位迅速蹿升,无数人讨好拉拢,生活环境优越华贵。最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被抬高,一直到了除王室外最高的公爵之上!
不光如此,他还得到了一位漂亮的妻子和三万英镑的银行利息,还从两兄弟那儿得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中,马克·吐温运用他一贯擅长的讽刺和搞笑手法描绘了19世纪美国社会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也是一个类似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哈德莱堡的小镇在一袋假金子的迷惑引诱下,由以诚实正直闻名于世而逐渐暴露出贪婪拜金的本来面目的故事。
从马克·吐温的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现状,一个追名逐利、崇尚一夜暴富和贫富快速拉大的社会。
美国:一个资本快速扩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社会
19世纪下半叶,随着美国内战结束和工业化的展开,美国迎来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时代。工业化大规模展开,城市不断扩张,人口大量集中。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成为当时美国最独特的景观。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工业总产值从1860年占世界的15%,居第四位到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跃升至世界第一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工业化国家。20世纪初期,经济世界第一。
当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逐渐凸显起来,人口的急剧膨胀和城市化进程渐渐让人们越来越难以立足,那些急于放弃农耕生活投入城市的人们迅速成为各类骗子和卑鄙商人的牺牲品。
由于城市人口的膨胀,导致很多城市聚集了大量没有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无业者,于是产生了贫穷、流浪、犯罪等社会问题,而垄断资产阶级的人们却在这个时候享受着奢侈舒适的生活。
各式各样穷奢极欲和稀奇古怪的炫耀式消费:用金刚钻镶牙;为心爱的猴子配置马车和仆人;给狗系上缎带坐着四轮马车去公园散步;一位富豪的小姐购买一条项链花费60万美元,一个梳妆台花费6.5万美元,一副观剧的望远镜则花费7.5万美元。
与富人们想方设法挥霍金钱的奢侈生活方式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下层劳动者苦苦挣扎以求生存的悲惨景象,工人们拿着微薄的工资长时间地辛劳工作,时常还得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因工致残致死的危险。他们的居住环境也令人堪忧,破败、肮脏、阴暗、潮湿。
总之,19世纪的美国,每个人为了生存,都在与他人进行殊死的搏斗。为了地位、荣誉和财富与他人进行残酷的竞争,传统的理想主义被抛弃,社会习俗、道德习惯、意识形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