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华夏历史的长河中,明太祖朱元璋以其传奇的
草根崛起与铁腕治国而闻名,
他从一名贫苦僧侣跃升为一国之君,其间离不开诸多英勇忠诚的功臣大将的辅佐。
朱元璋在位期间,竟然
诛杀了30位曾和他共赴烽火、共创江山的功臣,
但是有四位功臣得以幸免,安然度过了晚年。
为何朱元璋能对这四位功臣网开一面?那这四位功臣分别是谁?
汤和:谦逊退让,明哲保身
汤和与朱元璋
不仅是同乡而且还是童年伙伴,更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而正是这种深厚的情感纽带为他们
建立了更多的信任基础,
也使得朱元璋对汤和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情感认同。
但这
还不至于让朱元璋对他网开一面,
汤和也是一个
汤和愿意主动示弱和表达忠诚。
在朱元璋当时
逐渐崭露头角并成为起义军的领袖之时,汤和更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甚至是嫉妒,
反而是积极去拥护朱元璋,对朱元璋表达着绝对的忠诚,无
疑是在朱元璋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加了朱元璋对汤和的信任。
之后更是随着朱元璋对功臣猜忌的加深,
汤和敏锐地察觉到形势的变化,
选择
在恰当的时机
主动请求解甲归田,
交出手中的兵权,
这不仅
消除了朱元璋对汤和可能拥兵自重、威胁皇权的疑虑,也显示了汤和对皇权的敬畏与服从,进一步赢得了朱元璋的好感。
然而汤和也有
马失前蹄的时候,
有次
喝醉酒失言引发了朱元璋的不满,
虽然此事并没有导致严重的后果,但汤和当时
也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对此之后汤和更加注重的言行了,避免触怒朱元璋。
而且当时汤和也
没有卷入朝中复杂的争斗
或者是有明显的党羽,汤和的
洁身自好,
使其在朱元璋眼中成为一个
单纯依靠军事才能立功,
而非
依靠政治权谋生存
的人物,
降低了
朱元璋对其产生戒备的心理。
就这样汤和在朱元璋心里塑造了:
一位忠诚可靠、不构成威胁、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的老臣,
因此即使朱元璋对其他功臣心存猜忌,也
愿意对汤和网开一面,
让他得以安享晚年,直至自然病逝。
耿炳文:守成之才,低调避祸
耿炳文以其对朱元璋的
绝对忠诚和谨慎低调的性格赢得了信任,
他不像某些功臣那样
居功自傲、结党营私或者表现出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而且耿炳文与朱元璋不仅是同乡,且
其父耿君用早年即追随朱元璋起兵,属于元老级人物。
在朱元璋眼中,
耿炳文始终是一位恪尽职守、安分守己的将领,
没有表现出任何野心勃勃的行为或言论,这
大大降低了朱元璋对他的猜忌。
同时耿炳文在军事方面
为朱元璋稳固了江山,更为皇室提供了坚实的防御屏障。
然而耿炳文并未涉足复杂的朝堂政治斗争,而是
专注于军事事务,
他的行为模式和职业定位
使其远离了可能导致朱元璋猜忌、争斗的旋涡里。
但是耿炳文战功显著但其影响力和权力相对于他人来说的比较有限,这也使得他在朱元璋眼中
相对“安全”。
而且朱元璋
对以后想要年幼的朱允炆继承江山,就必须有人保护他,
耿炳文是
不二人选,
因为既能捍卫国家又能服从新君的资深将领。
因此耿炳文
依靠着自己的忠诚低调、军事专长、深厚背景、无政治野心、非核心权力圈
地位以及符合朱元璋对皇位继承安排的战略考量,
使他在众多功臣被诛杀的背景下得以保全。
但遗憾的是,尽管朱元璋生前未对耿炳文下手,但在朱棣篡位后的政治清算中,耿炳文最终
未能逃脱悲剧性的命运。
沐英:养子情深,边疆砥柱
沐英
作为朱元璋的养子,
沐英视朱元璋夫妇如亲生父母,因此
沐英对朱元璋始终保持着绝对忠诚,
沐英不仅
在军事上屡建奇功
为明朝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就这样沐英
也从未想过有忤逆之心。
之后沐英
更是想要远离权力的纷争,长期镇守在了边疆。
当时朱元璋诛杀的部分是手握重兵的,但沐英
由于长期驻守在边疆,不涉及朝堂上的争斗
,从此
降低了
朱元璋对沐英猜忌的风险。
朱元璋也很清楚,
云南是明王朝的疆土与边境的重要之地,
而沐英身为云南的实际管理者,沐英的军事才能是
维护边关稳定所必不可少的,
这也让朱元璋不会轻易的动沐英,以免动摇边疆根基。
并且沐英一直对马皇后有着深切敬爱着,使得他们的情感也更加的亲近,而且
沐英对马皇后的去世悲痛欲绝,甚至因此病倒,
这种真挚的感情无疑
加深了朱元璋对他的信任。
沐英之所以能在朱元璋的大清洗中
幸免于难,
关键在于沐英的
绝对忠诚的表现、还有远离权力斗争中心的位置,并且在边疆治理中的重要军事价值,
使其成为少数未遭清洗的开国功臣之一。尽管沐英最终因病去世,但他的结局并非由于朱元璋的猜忌或诛杀所致。
徐达:功高不震主,忠诚得信赖
徐达一位军事才能的名将,
在朱元璋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的
军事才能是无人能及的,
也是当时朱元璋得到江山的
关键人物之一。
徐达和朱元璋不仅是君臣的关系还是
多年共患难的好友,徐达也是用自己的战功和长期以往的忠诚赢得了基本信任,
并在朱元璋的心里留下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徐达此人虽然功高权重的,
但他为人低调,从不结党营私,
对待权力也是十分谨慎,
不参与任何和权力相关的事,
更是
始终保持着对皇权的敬畏之心,
就是
这样的态度让朱元璋认为徐达不会影响自己的地位。
徐达也是深知朱元璋生性多疑,
对此徐达的言谈举止更是格外小心,
而且对于朱元璋的命令总是坚决执行,
从而来表明自己对朱元璋的衷心。
然而朱元璋也是有自己的私心,因为如果大量的诛杀功臣肯定
会造成军心不稳的情况,
而徐达
作为军中极具威望的人,
如果也其诛杀肯定会引起军队的军心不稳和
其他功臣的恐慌
,因此
朱元璋选择留下徐达,以维持军中的稳定。
然而当时徐达妻子的死,尽管这件事原因不明,但这一事件
无疑对徐达产生了警示作用,
徐达因此
更加的谨慎行事,更加严于律己,
以消除朱元璋对徐达家族的疑虑,也
避免了进一步触怒朱元璋。
就这样徐达本人通过种种表现,成功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从而在腥风血雨的功臣清洗中得以保全。
总结
朱元璋时期“功臣”命运的不同,实质上是封建皇权体系中权力博弈的产物,被杀的功臣不少因为
权倾天下、言行失当、触及皇权的底线
而沦为皇权的牺牲品。
而幸存下来的功臣们,则因其
忠诚谦和的个性,适时的退让,独特的实用价值,
以及同朱元璋的特殊关系,得以避过政治风波,保全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