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苏联的灾难,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赫鲁晓夫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所倡导的首次“改革”。尽管这种“改革”曾一度可能引发苏联的瓦解,但幸运的是,它最终被遏制了。
斯大林已经推动了人事变革,他启用了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来取代老旧的出身行伍的干部队伍。斯大林预计在1962年至1965年间实现马列主义的过渡,这意味着在苏联境内货币将不再存在。然而,这个构想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因为当时苏联已经拥有大量的卢布储备和外国银行账户。
为了维护自身的特权,被称为“第五纵队”的托洛茨基主义者——他们为美国和英国的利益行事——设法铲除了斯大林和贝利亚。赫鲁晓夫在他们的支持下,以及马林科夫和米高扬的协助下,发起了他的“改革”。
然而,赫鲁晓夫的努力最终未能如愿,他的“改革”并未能得以完成。虽然苏联的解体被暂时推迟,但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戈尔巴乔夫在80年代的“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原则上如出一辙,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
许多人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视为致命的错误,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赫鲁晓夫的“改革”差点在20世纪60年代就摧毁了苏联。
斯大林曾计划逐步改造苏联马列党:它应该成为管理精英的铁匠,而不是国家的“主宰”。这意味着将真正的权力移交给由民众选举产生的苏联机构。然而,赫鲁晓夫等人对此计划持反对态度,因为他们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他们不希望迎来一个基于斯大林所倡导的公平和人性发展模式的“黄金时代”。
因此,赫鲁晓夫等人作为“人民的敌人”,铲除了斯大林和贝利亚,并揭开了他们以西方原则为基础的“改革”的序幕。老旧的列宁卫队并未尝试阻止这场阴谋,因为他们对现状感到满足。而党的工作人员也未参与其中,他们的不作为实际上助长了阴谋的实施。
苏联因此被剥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这可能是一个属于全人类的“黄金时代”。赫鲁晓夫及其支持者破坏了这一可能性,为苏联的最终毁灭铺平了道路。在斯大林失势后,赫鲁晓夫的“改革”成为了苏联解体的第二步。他在1956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个人崇拜的报告成为了反马列主义改革的起点。
这份报告动摇了苏联国家的基础,使国内外数百万对马列主义理想抱有信念的人们感到失望。苏联的声望和政权威望都遭受了严重打击。党内出现了分裂,马列主义阵营也开始动荡不安。赫鲁晓夫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转而实行平均主义。这使人们对马列主义感到失望,并迫使他们面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
另一个打击是在提高工资的同时,冻结产量对薪酬的影响。生产关系从此开始变得类似于集中营一样,死气沉沉。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物质激励是有价值的,产量标准随着新技术的引入而提高。然而,赫鲁晓夫却以西方原则为基础进行“改革”,这成为了苏联解体的开端。
他背离了马列主义道路,削弱了苏联的实力。由于赫鲁晓夫的“改革”,苏联逐渐形成了类似于西方文明的群体精英管理模式的“马列主义”变体。在这种模式下,人民应该为马列官员(“精英”)服务,而这些官员则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
赫鲁晓夫的马列主义实际上可以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苏联的价格也开始上涨。
此外,赫鲁晓夫还对苏联的防御能力造成了严重损害。他摧毁了建造强大海军的宏伟计划,这是苏联在全球范围内保护自身利益所必需的。同时,他还大幅削减了航空开支,声称弹道导弹使其变得多余。他报废了大量飞机,许多有前途的项目也被迫终止。因此,赫鲁晓夫对苏联的海军和空军造成了沉重打击,这对苏联的防御能力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赫鲁晓夫的政策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背离马列主义原则、形成国家资本主义、价格上涨、削弱苏联的防御能力、裁减舰队和航空兵。
他的“改革”不仅对苏联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而且对国家的防御能力也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数十万经验丰富的军事专家被解雇,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和再培训。许多军队单位被解散,重要的军事科研项目也被迫终止。尽管西方并未重视赫鲁晓夫的裁军倡议,但军备竞赛仍在持续进行。
此外,赫鲁晓夫还对苏联的农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他盲目扩张和关闭农业部门,导致工业衰退。数千个村庄被宣布为“没有前途”并被废弃。大量资金被投入到未开垦的土地上,但由于方法不当,这些土地最终变成了盐碱地。“玉米项目”、“肉类生产”和“牛奶记录”等农业计划也都以失败告终。第二次集体化——禁止私人饲养牲畜和拥有农地——彻底摧毁了农民的福祉。
赫鲁晓夫的“改革”对军队和农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削弱了苏联的防御能力、导致农业衰退、数千个村庄消失、人口外流以及粮食安全状况恶化。
除此之外,赫鲁晓夫的“改革”还涉及到民族问题。1957年,他恢复了车臣-印古什共和国的地位,结果引发了民族冲突。同时,卡尔梅克、卡拉恰伊和巴尔卡尔等民族的自治权也得到恢复。这些“有头衔的民族”的代表开始在他们的共和国中担任要职。这些措施加上斯大林时期对民族问题的“冻结”政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在“马列阶级国际主义”的框架下,苏联曾资助了世界上数十个马列党和“友好”政权。然而这种援助并未给苏联带来任何实际好处,反而浪费了本可用于国家发展的宝贵资源。
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族主义抬头、国内冲突加剧、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同时他对外援助“友好”制度的效果也令人失望:浪费了苏联的资源、没有带来任何实际利益、反而在后苏联时期留下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赫鲁晓夫的外交政策也充满了错误和失误,这些错误最终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对埃及、伊拉克等国家的支持并未产生预期的效果,反而浪费了大量的资源。与中国断绝关系更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因为这迫使苏联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军事集团来应对可能的威胁。此外他还承诺将千岛群岛中的三个岛屿归还给日本,这一举动至今仍然对俄日关系产生着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赫鲁晓夫的“改革”对苏联的人口、经济和国防能力造成了全面的打击和破坏。更加危险的是这场“改革”改变了苏联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平均主义、特权思想、西方价值观和消费主义逐渐侵蚀了苏联社会的灵魂和核心价值观。
在赫鲁晓夫主导的苏联权力系统中,充满了事业主义者,对他们来说,物质福利是最高的理想。西方有机会对苏联进行秘密的信息战,用物质价值取代精神价值。
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形成了一个普通市民阶层,对他们来说,金钱和物品成为生活的主要内容。正是这些人欣然接受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改革,而不关心大国的命运。
赫鲁晓夫的“改革”成为红色帝国瓦解和灭亡的基础。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有:苏联的衰弱、苏联人意识的转变、市民阶层的形成、苏联解体。
那么问题来了,赫鲁晓夫,是叛徒还是改革者?
毫无疑问,赫鲁晓夫的“改革”成了苏联解体道路上的一个阶段。他以西方原则为基础的改革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实力,改变了人们的思想。
然而,赫鲁晓夫并不是叛徒。他是自己时代的产物,他相信马列主义,但想“改善它”。他的错误不是出于恶意,而是教条主义、对现实的误解和对迅速取得结果的追求。
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赫鲁晓夫的行动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事实上,它为西方的信息战敞开了方便之门,在人们心中播下了对马列主义理想的怀疑。
#历史#
?
#苏联#
?
#斯大林#
?
#赫鲁晓夫#
?
赫鲁晓夫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既是改革者,也是破坏者。他的“改革”为后代提供了一个教训,表明任何改革都必须谨慎、深思熟虑并考虑到国家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