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吕笛
编辑|昭明
1945年9月9日,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意味深长的一天。这一天,冈村宁次代表日本在南京向中国呈递投降书。
这个历史画面,每个中国人都在书上见过,而代表中国接受日本投降书的人则是国民党的“二把手”何应钦。
在当时如此重要的场合下,何应钦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更别提他日后还专门去日本看望过冈村宁次。
1.招之则来
提到何应钦,那就不得不提到黄埔军校,作为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领袖。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成立的目的是为中国国民党培养一支忠诚于党、效忠于国的革命军队,创始人孙中山先生就把校长这一重任交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为了稳固地位,加上培养心腹,就拉拢了何应钦。何应钦与蒋介石一样,都去日本留过学。
关键是,何应钦是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这所学校在日本声望极高,给日本培养了不少高级将领,而这些人日后都成了侵华战争的主犯。
不过,对于蒋介石而言,何应钦手里有不错的校友资源,所以,蒋介石邀请何应钦来做黄埔军校的总教官。
可以说,蒋介石从黄埔军校校长这个没有什么兵权的边缘人物,一跃成了国民党的一把手,这中途也离不开何应钦的协助,何应钦也被人称作是蒋介石的“大管家”。
2.中看不中用
不过,何应钦的作战能力很一般,几乎次次都吃败仗,不适合带兵真枪实干。但因为和日本人走得近,所以蒋介石也一直重用他。
日本投降那一天,何应钦代表蒋介石去参加受降仪式。却被街头巷尾媒体报道成了一个“小人”,因为何应钦对日本人的态度实在是太卑微。
“日本向我们投降,冈村宁次鞠躬谢罪是应该,凭什么何应钦还要学日本人点头哈腰呢?真是丢人。”
尽管,后来有人表示,是因为场地的缘故,双方中间隔着桌子,何应钦不得不弯腰接受受降书。
这样的解释还是无法令大众满意,毕竟何应钦一直以来都是个亲日派,即便,他本人从不承认。
虽然口头不承认,但是有书面证明,那就是何应钦曾经和日本人秘密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议》,他也因此背负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不过,对于蒋介石而言,何应钦可以帮他与日本建立一个关系,能在某些时刻寻求日本的帮助。
3.挥之则去
那对于蒋介石而言,何应钦也很重要,可为什么去了台湾后,就只给他一些无关紧要的职位呢?这还得从何应钦重创蒋介石讲起。
当年,蒋介石不过是从黄埔军校发家的,手里没啥实权,在军阀大混战中,怎么能打败桂系军阀呢?
所以,当桂系军阀逼迫蒋介石下野时,何应钦非但没有支持蒋介石,反而缩了起来,默不作声。
蒋介石遭遇背刺,无奈下野。本以为两人至此分道扬镳,没想到何应钦在某事不上道,在其他事情挺上道的。
比如,签署《何梅协议》,在日本人跟前为蒋介石谋取了一些利益。两人狼狈为奸,消极抗日,收获了一片骂名。
为了让蒋介石认清局势,张学良等人发动西安事变。何应钦为了营救蒋介石,决定轰炸西安,此举被人诟病。
不少人觉得何应钦是想借机除掉蒋介石,好一步登位。虽然外界对何应钦此举议论纷纷,不过蒋介石倒是没说什么,反而在解禁后,给何应钦安了个好职位。
当然,蒋介石虽然宣布“一致对外”,可依旧没有改变消极抗日的态度。而何应钦作为蒋介石的“大管家”,和日本人来往更为亲密了。
这中间的猫腻不用细究都能明白,直到国民党兵败退守台湾,何应钦为了替蒋介石找靠山,还专门去了日本,拜访了冈村宁次。
即便,他在冈村宁次面前把蒋介石夸上了天,可是回到台湾后,他却没有落个“好职位”,只是领了个闲职。
为啥呢?因为他在蒋介石最需要他帮忙的时候没有站队成功,被蒋介石介怀,可是他又有点儿亲日能力,因此蒋介石对他也是招之即来,挥之则去。
他本人也没有什么野心,就是在乱世中见风使舵,所以去了台湾后,即便没有什么实权,他也不争不抢,就这么平稳度过了老年,甚至比蒋介石活得还久。
参考资料:
《蒋介石“夺”何应钦兵权》,人民政协报,2017年02月23日;
《弱国无外交旧中国长官何应钦两受日本军官羞辱》,世界新闻报,2007年12月0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