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血来潮,就讲一个关于隋炀帝杨广的故事吧。
杨广,这位在569年出生的皇帝,一上台就发现自己接手的是一个国力强盛、人口众多的帝国。他爹隋文帝给他留下的家底丰厚,国库里的粮食多得吃不完,布帛堆积如山。
据史料记载,隋朝当时的人口达到了五千万,西京太仓、洛口仓、陕州太原仓的储粮,多的达千万石,少的也有数百万石,全国可用的布帛也有几千万匹,再加上全国的储备,可供隋朝统治者使用几十年之久。
杨广从小就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是天生的领袖,就应该统治天下。等他真的坐上皇位,更是觉得自己了不起,想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来。他觉得自己既然能够成为天下人的领袖,那他自己的才能自然是居于众生之上的。
他甚至很自负地说过:“天下的人都认为我是因为生在皇家才能继承皇位,拥有四海。但如果让我和那些知识分子搞一次以文治武功来竞选皇帝之位,我也是当仁不让的天子。”
这话听起来真是狂得可以。
不过话说回来,杨广确实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想要让整个帝国在他的手里更加发扬光大,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
但是,他的欲望太强了,总想着像汉武帝那样开疆拓土、流芳百世。可是他太着急了,忘了考虑现实条件是否允许,结果就造成了很多不可挽回的危害。
没有做过皇帝的人,想象不到登上皇帝宝座是什么感觉。要知道,权力这玩意一旦到手,那真是让人上瘾。
杨广坐在龙椅上,一句话能决定人的生死,一句话能改变一座城池的命运,这种感觉,简直比嗑药还爽。
杨广刚登基那会,大隋王朝的经济指标和人口数量都在噌噌往上涨。他一看这形势,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果然是个英明的君主,能够带领国家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于是他就开始飘了,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杨广为了展示自己的雄韬伟略,期望在他所统治的时代里,能够迎来四夷宾服、万国来朝的盛大景象,于是搞了很多面子工程。
比如修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等等。
这些工程在当时看起来确实是气派得很,也让外国人见识到了大隋朝的强盛和富足。但是,这些工程都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这些负担最终都落在了老百姓的身上。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时期最著名的三大工程是,大业元年修东都洛阳,总计用10个月的时间,每月用工200万;大业三年修长城,发丁百余万;大业元年到大业六年修大运河,累计用工300万以上。
除了这些大工程之外,杨广还特别喜欢炫耀自己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据史料记载,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十五,杨广在东都洛阳举行了盛大的节日庆典,邀请了很多外国使节和商人来参加,见识隋朝的强盛与富足。来自全国各地的5万多名乐工集中于东都皇城外的定鼎门大街,足足闹腾了半个月。
除此之外,杨广还让人把路边的树上缠上丝绸、在临街店铺里铺上地毯来炫富。另外他还规定,外国人来吃饭一律免费,称这是大隋朝的“惯例”。
隋朝的财政体制是藏富于国,这就导致了官僚资本的大量积累,而老百姓的日子却过得异常艰难。
外商大吃了一顿后,结账时听说不要钱,当时就震惊了,不解地问:“我看你们有人连衣服都穿不起,为什么不把这些裹在树上的丝绸拿去给他们做衣服呢?为什么还要免费请我们吃喝?”这话极尽讽刺意味。
当然,最终买单的,还是隋朝的老百姓。
要知道,隋朝当时的国库并不空虚,隋王朝那些高官自始自终都有政府的财政供养,但穷得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维系的还是老百姓。
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尤其是山东、河南一带,水灾成患,导致老百姓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老百姓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很多人被逼沦为匪盗,冒着生命危险用非法手段来获取血酬,以维系自己生存的底线。
当时的史料还记录了这样一句话,“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
民怨滔天,稍稍有点民本思想的帝王,都会有所警醒的,他们往往会调整政治策略,来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为紧绷的帝国神经做暂时性的舒缓。
可是,对于自视甚高、一心只想着早日成就圣王霸业的杨广来说,不但没有丝毫的收敛迹象,反而更加变本加厉。
或许可以理解为,他并不是要存心折腾百姓,因为在他心里,那些挣扎于底层的百姓的生死,跟他的千秋大业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老百姓只不过是有血有肉的劳役工具,都是牛马而已。
牛马,是隋王朝老百姓的真实写照。
再苦一苦老百姓,却是杨广心里的真实想法。
老百姓挣扎于死亡线上,各地的局势已呈烈火烹油之势,揭竿而起者比比皆是。
李密的瓦岗军在讨杨广的战斗檄文中,开列了杨广不死无以谢天下的诸多罪状,其中有“广立池台,多营宫观,金铺玉户,青琐丹墀”。说的就是杨广为了满足自己奢靡的生活,倾全国之力,耗天下之财。
由此可见,在反隋的队伍里,为了逃避征役而投身反政府行列的,主要是那些挣扎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
《隋书》中记载:“彼山东之群盗,多出厮役之中,无尺土之资,十家之产,岂有陈涉亡秦之志,张角乱汉之谋哉!皆苦于上欲无厌,下不堪命,饥寒交切,救死萑蒲。”
最终,隋朝走向了灭亡。可以说这一切都是杨广自己造成的。
说实话,中国历史几千年来,并无新事可言。
新体制的萌芽往往是建立在反对繁重徭役的基础上,当新体制变为旧体制,繁重的徭役又会成为压弯旧体制的最后一根稻草。
只不过,杨广一直沉迷于自己的英雄大梦中无法清醒过来。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