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一直都是周边国家中霸主级别的地位。所以,一般在出使这些藩属国的时候,是不需要准备护照这种东西的。所谓,没有需要就不会有相应的产物。而反过来,在有需要的时候,护照就会应运而生了。
到了清朝年间,外国开始打开了我国的国门,在有了众多的接触之后,国人们发现没有护照还是相当的非常不方便的,因此护照也就在清朝出现了。
那么,在清朝时的中国护照,究竟是长什么样的呢?在护照背后的27个字,相当的硬气!那又究竟是哪27个字呢?竟然在那样的时期也能表现出硬气,让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护照,是一国公民在旅行时,用来通过各国的一种通行的证明。在中国,护照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古代的中国的人们,凭用竹简、布帛以及木板、金玉或者是纸张做成的“封传”、“契”、“照碟”,还有“过所”、“符节”,以及“符传”、“路证”和“路引”等证件,用于古代的人们出入边塞关津,其上还有类似现代的签证的内容,记载在其上。
但是,这种通行证在后来却渐渐地被遗忘了。一直到了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现代的护照的概念才再次的进入了中国人的意识领域之中。
当清朝末年的中国人赴国外旅游或者是务工时,就都需要有政府所发放的身份证明,而这其实就是早期的“护照”了。
中国第一本护照,是在1689年时出现的,是由清政府所发放的“信函式集体护照”。而这种所谓的“护照”,以文字以及信函笼统内文,其中有描述赴外国的中国人的身份信息。这种护照形式一直延续至1839年。
公元1689年是康熙皇帝在位时期。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便亲政,在位时间长达61年,啊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在康熙帝的执政初期,国内的国际形势非常的严峻。在面对严峻局势之时,他坚持要大规模用兵,才得以实现了国土完整和统一。
据《清史稿》: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而康熙时期所出现的这种护照,一直被沿用到了1839年,在其上面还写有一些相当笼统的文字介绍。到了1840年,中国开始授权于驻境外领事馆以及海关,这才逐步的发放了单人单纸的护照。
当时的护照种类,则大约有“内地游历护照”以及“华工护照”两种。之后,护照发放的制度规范也沿袭至中国境内,颁发的制度也是从简陋逐渐的转趋为正规。但发放机关则仍莫衷一是,除了总理衙门之外,驻中国的各国领事馆皆可发放,并且不用得到中国的官方认证,此情形在上海租界最为盛行。
从光绪年间的使用的中国护照来看,护照后印的27个文字为:“持护照过境时,请立即查验放行,按照约定给予保护,不要为难阻滞。”
在看到这27个字,再联想到当时的清朝其实正处于国家贫弱,备受列强欺凌的时期。但是在这小小的护照之上的内容,却依然维护了一个大国的公民的尊严,这段话即便在如今看来,也还是相当振奋人心,相当硬气的。
由于当时照相技术还没有出现,所以在当时的护照上,是没有照片这类的信息。因此,为了能够准确的辨别出使用者的真伪,在护照上面取而代之的,大多都是用文字描述持证人的年龄、身高和体态以及明显特征等信息,其内容非常的详细以及具体。
而最受人们关注的,还是那硬气的27个字,在晚清时期的中国,虽然国家正处于贫弱且备受欺凌压迫的时期,虽然这样的27个字并不会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更不会让其有多少的忌惮心理,但是敢于在饱受压迫的时期,大胆的印上这样的27个字,本身就是非常的霸气侧漏以及硬气十足的行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