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壮山河!催人泪下!实践了“庐山宣言”中的“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淞沪会战就战役而言,我们失败了,但就战略目的而言,打乱了日军的入侵步伐,改“由北向南”为“由东至西”。华北地势平坦,有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挺进,历史上很多朝代完成统一都是由北向南打,历史上成功统一的两次由南向北,一个是明太祖另一个是革命北伐军。
淞沪会战是国军的既定战略,因京沪杭是国民党命脉所在。蒋百里曾对蒋介石说:“如果日军先占华北,再入西北,然后南下四川,顺江而下,走当年蒙古灭南宋的老路,则中国必亡。
必须诱使日军将进攻的南北轴线改为东西轴线,使其溯长江而上进攻。这样,我军沿着长江节节抵抗,节节后退,才能最终阻止住日军的攻势。”此为淞沪会战必打的理论根据。
1937年《国防作战计划》预料:”其(日军)主战场以华北为中心,同时以一部由扬子江口及杭州湾上陆以掠夺我资源,威胁我首都,并以台湾部队向闽粤沿海岸登陆。”为了南京的安全,1933年在京沪杭之间开始构筑大量的国防工事。重要的三条国防战线:第一条阵地带位于在吴江县至福山镇的吴福线。第二条阵地带位于无锡至江阴的锡澄线。第三条阵地带位于乍浦至嘉善的乍嘉线。还有与之-起开工的南京环形防御阵地和嘉兴到苏州的苏嘉线。
到7月中旬,日军已在华北集结兵力达五个师团,总计十万人以上,并配有数百架飞机和大量坦克战车。日军已经相继占领北平、天津等华北主要城市,控制了津浦线和平汉线。时南会战进行中,此时如中国军队不主动出击,那么,日晖在南口得手,既可多种选择沿铁路线快速南进、切割中国,突然推至中国腹地,九省通衢之称的汉口,进而入I。如出现这种状况,后来国府将退往何处?
我不敢说,当时的最高统帅部已具备这种战略眼光,但淞沪会战主动出击确实调动了日本军队。有利于中国抗战大局。
日军取得了淞沪会战的战役面上的军事胜利。但是,在战略面上,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以弱敌强,主动出击,争得了宝贵的三个月时间,。为此,中国方面还在淞沪会战的三个月时间,实现了工业、机关、学校等诸多抗战资源的战略大撤退。抗日战争的西迁大撤退,为后来的八年抗战奠定了宝贵的物资基础。
国民党的第二号人物陈诚在抗战结束之后所作的《八年抗战经过概要》总结淞沪会战正面意义如下:
①长江下游的工厂物资得以撤退。
②国际上对我的印象为之一新,也使我国在外交和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成效。
③打乱了日军的作战构想,强迫日军将主力转到湖沼山地间与我作战,使敌人处于不利的地形之中,从而使我军处于有利的地形之中。
④使华北的我军处于有利的形势之中,尤其是山西的我军有充分的准备抗击进犯的日军,使山西的日军始终不能西越黄河。而这一点,是我方战略上最大的成功。
是中华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在外敌入侵的时刻,各个军阀抛弃彼此之间的恩怨,无论是湘军,川军,桂军,滇军……此刻他们都是中国军人。
国军的最大战略目标是改变日军治平原由北向南攻击为送长江由东向西攻击,故采用添油打法,逐渐增加兵力来吸引旧军增兵,最终将华北日军大部吸引到淞沪,从而实现了蒋百里将军持久抗战的先决条件。淞沪会战战役上败了,但战路上胜了。
蒋百里写的国防论,就是国军抗战的作战指导方针,淞沪会战是预先就要打的,当时策略是在上海吸引日军主力,缓解华北压力。同时争取国际干预!即使上海失守,有吴孚国防线怎么也能抵挡日军一个月,为南京跟工业内迁争取时间。可结果是打起来前期挺好,后期辙退混乱指挥混乱溃兵溃退不听指挥!国防线失去作用,在句容也没能有效顶住日军,直接全集中南京了,然后匆忙又组织南京保卫战。这个是败笔。
但这次国人给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血性,从鸦片战争到中法之战,从甲午海战到八国联军,中国一败再败,丧权辱国。弱不禁风,如同一个衰落的老人,任人宰割,而淞沪会战告诉世界,中华民族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有那么一批人,用自己的献血和生命去捍卫这片土地。
如同《半生雪》
歌曲中的歌词“中华五千年多少英雄浮现
战火里的容颜触动心弦不灭的信念红船无畏艰险革命精神永远记心间不惧风雪我中华儿女流血不流泪永不悔入华夏显神威信念坚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