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朝代之所以灭亡,除了它的皇帝没有作为之外,身为臣子,若是都没有心系国家,只顾着一味地贪图钱财,那么,国家的灭亡,是指日可待的。
古往今来,我们国家的传统思想就是要以民为本,一旦过度侵犯到了民众的利益,那么总有人出来率领起义军改变这样的局势。不过,人坐上了高位,享受到了权力的好处之后,就很难放手了。
明朝末期,皇帝崇祯就是面对着这样的局面:大臣们全部都富得流油,但是当起义军早就兵临城下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为战争捐一点钱出来。
这也怪崇祯皇帝平时无能,他不是不知道诸位臣子在暗地里用职位之便捞钱,但就是管不了。最后,不仅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十分贫穷,皇帝的日子也不好过。真正过上好日子的,只有那些贪官们。
皇帝为了维持自己的奢侈的开销,为了填补国库,就只能从百姓手上拿钱,但收上来的钱有很多,但是经过层层的克扣之后,真正能够拿到国库里面去的,也就只有六七成。
百姓们对于无异于抢劫的税赋弄得十分愤怒,起义的军队受到了大家的强烈支持。而反之,朝廷的官兵们却一直遭到百姓的唾骂,导致军心也早就有些涣散了。
打仗是个极其耗钱的事情,更何况国库本来就没有多少钱,但打仗的钱不能不出,皇帝咬咬牙,只能节省一些。皇帝这边的日子苦了,但是臣子们却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该卖官的依旧卖官发财,该贪污的也依旧会贪污。
后来,起义的军队一直打到了紫禁城的墙根,这下子,皇帝彻底慌了。如果让他们闯了进来,那自己的朝廷就真的覆灭了。于是,就有人向皇帝献策说,可以让臣子们都捐钱出来,这些人平时也没少捞钱,只要他们肯拿钱,凑出三百万两的白银用作军饷。那么,大明的江山就能够保住了。
崇祯皇帝就喊来了所有的官员,名义上说是要给大家开个会,实际上就是要让他们拿出钱来。除了钱,大臣们也没有什么别的用处了,他们又不能上战场为国捐躯,又没有实战经验不能去战场指挥。
看着皇帝哭穷,这些臣子一个比一个能演戏。过去的内阁首席痛哭着说,都怪自己过去太过于廉洁了,没有积累下财富,不然,现在一定可以拿出银子来帮助国家度过难关。
说是这么说,但实际上的情况,大家都心知肚明。毕竟是老臣,皇帝也没有太为难他。后来,接连有官员哭穷,开完会回家之后,还有一个臣子在自己家的墙上写下了”贱卖”,还给皇帝上传了一道自己卖房子筹款的奏折。
换地看着这些人,竟然没有一个是能痛快地拿出钱来的,而且,不仅是臣子如此,自己的亲戚们也是如此。他明白,以这样的风气,这朝代肯定会灭亡,于是就悬梁自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