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朝经济十分强盛,却在军事方面一直无法强大,原来有这些原因!
创始人
2025-07-19 19:32:27
0

在我国的历史上,两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非常发达,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

南宋与印度洋北岸的阿拉伯帝国构成了当时世界贸易圈的两大轴心。

可是即使是如此的繁荣,宋朝在军事方面却一直没有什么成就。

难道不是经济好了就能发展好军事吗?宋朝的这一现象是怎么回事呢?

基本国策与国防政策

北宋前期,在经过几次对辽战争后,开始进入调整恢复期,一系列治国安邦的基本政策和国防政策一方面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武装力量不断扩大,但另一方面却导致军事力量大而不强,国防成本之高,经济负担之重,导致国家逐渐走向衰败。

(一)“将无重权”。

为加强皇权和军事阶层的稳定,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一批手握重兵的将领对军队的控制,并设立中央禁军,将各地精兵收归京城禁军管辖,同时规定,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而且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

三衙的将领虽统率军队,但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须听命于枢密院。

枢密院长官分割了宰相的掌兵之权,彼此制衡。南宋继承北宋元丰改制后的政治体制,设枢密院、三省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绍兴和议后,解除诸大将兵权,以都制司管军,总领所饷军,安抚使负责一路治安,战时则临时命帅统军,其统军结构的内在精神则是“兵权散主”。

可见,南宋中央军事主体力量的重建,主要是将军队的领导权、指挥权收归中央,由中央指挥全部军队,核心就是“将无重权”。从这一点来说,南宋诸都统制司可以看作北宋时期三衙的外延,只不过兵权更加分散。一方面,该政策让宋王朝在限制地方事权的同时,在战争进行的特殊状态下,又对此种限制作出变通,显示了其政策上的灵活性。

但另一方面,调兵权与统兵权相分离,统兵将领不具备战场指挥队伍的权力,一旦战事来临,一切决定要听命于中央,这样不仅易造成“将兵不相习”的局面,而且瞬息万变的战事也使得中央无法进行有效的指挥,这也是宋朝军事力量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更戍法”。宋朝为防止军队私有化,禁军实行“更戍法”,即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而将领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兵不相习。

这就使得一方面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将领与兵卒互不适应,缺少默契配合,将领很难把控指挥军队;另一方面,频繁的调防政策造成军饷不断增加,大量冗兵出现,巨大的物力财力消耗与日俱增,国家经济负担日益繁重。

兵制兵种与国防支出

兵役制度方面,两宋时期主要实行募兵制,由国家供养规模巨大的职业军队,军队在整体组织结构上推行禁军、厢军互补制度。这一制度在北宋中后期逐渐蜕变而渐失活力、日益僵化,致使募兵制变为募兵终身制,厢军职能也随之变化,从而导致军队规模与军费开支不断膨胀,军费分配结构失调,最终成为影响其军事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军队规模上看,在募兵制与国家财政的双重作用下,宋朝常备军规模基数较大,虽然不同时期员额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保持着扩张趋势。

开国之初,宋朝军队为40万人左右,此后数十年持续增长,至仁宗时期,“禁军约七十万,厢军约五十万,积兵之多,仰天子之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汉无有也,祖宗以来无有也”,为规模最庞大时期,此后虽有缩小,但大致也保持在70万至80万左右。

而到南宋灭亡前五年,“算兵帐见兵可七十余万人,老弱柔脆,十分汰二,为选兵五十余万人”,可见当时可用之兵仍有50余万之多。这充分说明两宋时期三百余年,国家始终供养着规模庞大的常备军。一方面,常备军中存在大量老弱病残,不仅缺乏应有的战斗力,而且也给国家财政造成繁重负担;另一方面,大量常备军的存在减少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

从军队结构上看,宋朝实行自愿性的募兵制,北宋时期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藩兵四种。

禁军是正规军,也是宋朝军队的主力;厢军是各州的镇兵,由地方长官控制,为禁军副署,非战斗兵种,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程与杂役。禁军与厢军的养兵费用由国家负担,两者构成常备军。

乡兵则是按户籍抽调的壮丁;藩兵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北宋前六朝,禁军、厢军大体保持着6∶4的比例,可见厢军绝对数量不小,真宗天禧年间厢军数量甚至超过禁军,神宗时期甚至高达50万。

南宋前期在承袭北宋中期以来军制革新变化的基础上,对军队进行调整、组建,以屯驻大军代替三衙禁军,成为南宋的正规军,禁军则降至与厢兵同等地位。南宋时期兵种有屯驻大军、禁兵、厢军、土兵和弓手,还有水军。在经过苗刘兵变、淮西兵变、第一次“绍兴和议”与收兵权,南宋中央在招收溃兵、盗贼及勤王之兵等基础上,开始军事重建之路,实行募兵制,最终形成几支较强大的军事力量,有了岳家军、韩家军的出现。

从兵制特点和兵种职能上看,宋朝的军队编制体制中,禁军、厢军分属不同序列,虽然征募上相对独立,但服役上形成了一种互补制度,即厢军中的精壮士兵可升为禁军,称为“升隶”,而“禁军有退惰者”则降为厢军,谓之“落厢”。

这样的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保持并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妥善安置军中剩余人员,因此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然而,该制度后逐渐异化。一方面为巩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部队在补充兵员时仍招募到精兵,规定凡身强力壮者皆招募为禁军,同时将“不计尺度而稍怯弱者”“悉皆收配(厢军)”,使得厢军逐渐转变为吸收消化不合格禁军的重要载体,募兵制的范围被大大扩展;另一方面,禁军经一定服役年限后再行退伍遣散就更加难以实现,只能被安置到厢军,厢军遂逐渐成为禁军的养老之地,失去了过去“落厢”的真正意义。

同时,厢军除少部分承担后勤保障与军工生产任务外,大部分都用于负担杂役,因此也被称为“役兵”。北宋中期,尤其是仁宗治国的几十年间,因官僚机构与官吏规模逐渐膨胀,厢军甚至一度成为官僚体系用来谋利的工具。因此,宋朝军队战斗兵种与非战斗兵种按照一定比例同时扩张,成为了日益固定僵化的模式。北宋普通士兵一般至60岁后才可复员,募兵制实际上已经蜕变为募兵终身制,这是其一。

其二,在互补的兵制与厢军职能异化的共同作用下,该制度如何得以维持成为军费开支的主要考量因素,国防开支不但比例固化僵硬,而且数额日益上涨,因此也就直接影响了养兵费用开支的规模与结构。厢军不但要在数量上与禁军保持一定比例以便有足够“落厢”位置,而且要在待遇上与禁军保持同步增长,这样国防开支主要是满足互补制度本身的需要,而非国防建设的实际需求。

历史证明,“慷慨”的国家财政投入并没有提高宋军的战斗力,并没有锻造出强大的国防军事实力。

不仅对宋朝军队的国防能力、特别是实战能力产生了消极影响,最终导致宋朝国防处于“进不可攻,退不可守”局面,而且给国家经济带来了繁重的负担,弱转贫,贫促弱,国防与经济双双陷入弱贫相更的状态。

军人俸禄与军费开支

宋朝军费开支规模之巨为历代仅有。由于始终实行募兵制政策,宋朝招募的兵员都有着非常丰厚的俸禄,国家为此支付的费用相当惊人。仁宗时宰相富弼谈及军费开支时说:“自来天下财货所入,十中八九赡军。”神宗时,大臣陈襄奏称:“臣观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财用大数,都约缗钱六千余万,养兵之费约五千万,乃是六分之财,兵占其五。”

在庞大的军费开支中,有很大比例是用于军人俸禄的,军队规模之大加上军人俸禄之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负担,甚至出现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

英宗治平二年(1065),国家财政收入约为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八千四百零五缗,财政支出约为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三千一百七十缗(钱千文为缗),赤字达四百二十万缗。

从兵种上看,禁军中,中等禁兵月俸为五百至七百文,厢兵月俸“五百至三百凡三等”,中等厢兵的月俸约在三百至四百文之间,到英宗时,“禁军一兵之费……,一岁约费五十千,厢军一兵之费,岁约三十千”。可见,禁军与厢军的军费支出大致为5∶3左右。而真宗、仁宗两朝,官僚机构及其利益迅速膨胀,对厢军这样的“役兵”需求更是十分迫切。

因此,这一时期,厢军规模迅猛扩张,一方面可以满足禁军的“落厢”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满足官僚阶层的消费需求,随之而带来的巨额成本只能由国家来承担。在单兵军费支出只涨不降,国防开支比例固化僵硬的情况下,这对国家财政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财税政策与军费筹措

从开国之初的40万,到仁宗庆历年间的120多万,宋军规模百年间几乎增加了5倍,仅养兵费就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大部分。巨额的军费开支,使宋朝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自仁宗庆历后,每年入不敷出,差额在300万缗以上,作为“军国所资”的两税收入,远不能应付这样庞大的开支。

为此,宋朝的统治者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筹措军费,方法主要有:一是扩大“两税”征收,包括“折变”和“支移”。所谓“折变”,即本应纳米,却限令折纳绢,绢再折成麦,麦再折成钱,辗转折变之后,实收甚至达到应纳税额的77倍之多。

所谓“支移”即纳税地点改变,本应就地纳税的,以供军用等名义,令人民改输指定的其他州县缴纳,把远途运送费用也加在人民头上。二是滥立新科敛。宋朝不仅继承了五代时期增设的各种苛捐杂税,而且发展创立了一些新的税目,如“和籴”“和买”等。三是加增工商税。

宋时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工商税越来越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这其中,对盐、茶、酒实行专卖,矾香、坑冶等也是收税大项,到真宗时,财政支出已主要靠“经度茶、盐、酒税以充岁用”。四是无名课派,统治者常以军事所需之名乱征乱要。五是纸币供军。

北宋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使用纸币“会子”,二者直接服务于军队,这利于当时的商业发展,也不失为宋朝军费筹措的一个创举,但因军费过大而超额发行,遂致贬值,甚至遭禁,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六是允许军队进行赢利性经营。

宋朝允许军队从事一些赢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开办酒坊酒店、药局和出租房产等,南宋尤甚。大批军人从事经商赚钱,虽然筹措了部分军费,但严重腐蚀了军队的机体,造成军队战斗力极大削弱。古之军费多为实物,自然宋朝筹措军费的首议之策当是如何广开军粮之源,使农业有较大的发展。

针对宋初人口逃亡,田地荒芜的情况,宋朝发展军粮生产的首策是设法招致流民归业。

在人口增加的基础上,朝廷大力鼓励垦荒,劝课农桑,这些都使宋朝的农业有了极大的发展,为军粮筹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朝筹措军粮的一个辅助措施是屯田。

太宗时,“以(何)承矩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史,(黄)懋为大理寺丞充判官,发诸镇兵一万八千人结其役。”至天禧末,诸州屯田数已达4200公顷,收入颇为可观。南宋时,为兴屯田,朝廷还对营置有功者多给奖赏。不过,宋代屯田时兴时废,所以其对军粮筹措仅起辅助作用。

结语

宋朝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同期军费规模的不断扩大。但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得国家财政逐渐陷入了窘境。军费犹如一个巨大的无底洞,让富裕繁荣的宋朝在财政上长期拮据。令人惋惜的是,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军队战斗力始终十分孱弱,本应保家卫国的军队反而成为了国家的累赘,给繁荣发达的宋朝扣上了“积贫”的帽子。

在军事上,宋朝教训惨痛,强大的经济实力不但没有助其走上军事强国的道路,反而被国防连累,负担日益繁重,最终走向衰败。

综观两宋319年的历史,一方面,繁荣的经济和长时期的和平环境为国防支出、军费筹措、军事技术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军事制度及政策的局限性,使经济实力未能转换成强大的军事实力。长期的和平环境,也使得宋朝人民长期处于一种比较富足、安逸的状态,军队的战斗力逐渐退化。事实一再证明,强大的经济实力并不能自然转换为强大的军事实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必须同时注重国防实力的发展。

相关内容

NBA夏季联赛战报:湖人9...
北京时间7月13日NBA夏季联赛 常规赛,新奥尔良鹈鹕对阵洛杉矶湖...
2025-07-20 00:43:42
曾楚重器亮相国博!虽有世界...
世界上最早的铜冰箱,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惊艳世界;铸造工艺至今难以...
2025-07-20 00:33:29
原创 ...
【标题】:神秘唐刀:隐秘的历史传奇! 唐刀,一直以来都是历史中的...
2025-07-20 00:33:29
原创 ...
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毛东东陪同家人一起出席纪念活动。从毛东...
2025-07-20 00:33:26
原创 ...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我国的国庆节是...
2025-07-20 00:33:23
在巴文化遗址“双子星”中 ...
川观新闻记者 郑志浩 向宇 摄影报道 “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
2025-07-20 00:33:14
原创 ...
三国蜀汉是怎么灭亡的?有人说是因为扶不起的阿斗做了皇帝,也有人说是...
2025-07-20 00:33:10
癸卯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
癸卯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作为清朝末期的重要货币之一,承载...
2025-07-20 00:33:09
原创 ...
都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天生会打洞。”但是历史上有很多的人,...
2025-07-20 00:33:06

热门资讯

原创 侵...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中华民族在抗战中的坚韧与崛起 1931年,当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时,中...
原创 崖... 残山剩水,偏安一隅,苟延残喘,憋屈至极! 看到这几句,大家很容易想到南宋,这个从始至终,被敌人压制的...
他跪地谢罪!当场落泪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临近。9月12日,多名侵华日军后代由日本飞抵吉林长春,开启为期5天的访问活动。 ...
原创 一... 1960年清明节,沈阳某小学的学生整整齐齐的排队站在学校门口,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沈阳北陵的抗美援朝烈...
原创 亡... 华夏五千年历史中一共诞生了24个朝代分别为(清朝、明朝、元朝、宋朝、唐朝、隋朝、晋朝、汉朝、秦朝、商...
原创 历... 在阅读此文前,恳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每日为您推送精彩内容,不要错过哦~ 明朝一直与北部瓦剌、鞑靼纠...
原创 何... 文|徐吕笛 编辑|昭明 1945年9月9日,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意味深长的一天。这一天,冈村宁次代表日...
原创 为... 前言 中国自秦朝开始,便开始了各朝各代的纷争,足足经历了几千年才到了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要说这些朝代...
原创 1... 1867年,一个小孩儿在南非奥兰治河畔玩耍,突然他发现一块闪闪发光的漂亮“石块”!哪知,就是这块小石...
原创 他... 谭震林将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奉献精神和坚定意志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没有被授予军衔,但却在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