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封建王朝中有一个官职,凌驾于皇帝之上,可以说是万人之上。这就是摄政王,其实历史上能够拥有摄政这个权利的大臣有很多,但是清朝真正能够拥有这个名称的不过两人。
他们分别是清朝的
多尔衮和载沣
,可以说在当时即使是皇帝都要听从他们的话。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两位历史上出了名的摄政王吧!
一、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十四个儿子,当时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对于这个儿子他也是极其信任的,并且也是皇太极强劲的竞争对手之一。
可以说努尔哈赤的儿子中也是才人辈出,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对于皇位的竞争的激烈程度就不用多说了。
皇太极也可以说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坐上的皇位,所以在他上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强中央集权,将所有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由于努尔哈赤在世的时候还延续着满族的一些习俗,并且他的半生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所以他的各个儿子们的手中也都是拥有权力的。
打击各个王爷成为了皇太极上位之后第一件事情。
对于皇太极的手段也都不用多说了,毕竟最是无情帝王家,在皇家哪有什么亲情。大清的政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稳定,直到皇太极的骤然离世,让皇权一时间又成为了诸王争抢的目标。
由于皇太极的雷霆手段,导致一些贝勒们也已经对皇位没有争夺之意了,
最值得一说的就是代善,可以说作为努尔哈赤的嫡子,他是最有希望得到皇位的人,要不是他的生母早逝,储君之位未必不是他的。
除了代善之后,另外就是多尔衮了
,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他就被册封为亲王,并且也是拥有累累战功的一位王爷,
其次就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
。
无论在什么时候立嫡立长都是最名正言顺的,可以说当前豪格也完全有机会与他的叔叔们一起竞争这个皇位。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时局发生了改变,在面对内部的斗争时,多尔衮不同意立豪格,他也不贪图皇位,反而拥立福临为天子。
其实在当时除了最后的福临,
豪格与多尔衮两人是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
,并且两人都是名正言顺,背后都有深厚的势力支撑。
在福临登上帝位之后,多尔衮开始了长达七年执政生涯,可以说他也是大清的第一位摄政王,还是执政最长时间的一位摄政王。
在多尔衮执政期间不得不说的是,他也做出了许多对大清局势有利的举动,进行了基础改革,为之后朝廷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上多尔衮还是做出许多的有利举措的,第一件大事应该就是定都北京了。在清军入关之后,由于朝中声音不同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就迁都北京,而是选择在沈阳。
众所周知定都哪一个城市就是表明这个地方是政治中心,明朝一直都是定都在北京的,在清朝入关之后,理应也是在北京的。由于阿济格的反对,这件事一直耽搁下去。
在1644年之际,多尔衮力排众议,定都北京,
自此开始了清朝的又一个新时局。
多尔衮第二件值得一说的事情则是他重用汉人。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哪一个少数民族掌权的王朝都是排外的,就像之前的元朝,之后的清朝都是如此。
但是在多尔衮上位之后,却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重用汉臣,可以说大清王朝重用汉人就是从多尔衮开始的。
但是人总有两面性,多尔衮也不例外,虽然他的这些举动对于朝廷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是他也有一些弊端,就比如剃发易服、圈地、占房等。
这几项对当时的朝廷带来了许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剃发易服,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动荡,无数人为此付出了自己鲜活的生命。
自古以来,但凡是像多尔衮这样的权力比帝王还要高的,可以说很少有善终的。多尔衮也不例外,让人唏嘘不已。
二、载沣
历史上说到载沣对于他也是褒贬不一,毕竟清朝也可以说是在他的手中葬送的,但是在载沣接手的时候清政府也已经是空有其表了,内里一片腐朽。
就算载沣能够有之前英王们的能力,但他也早已经是无力回天了。所以说对于后人将清政府的覆灭安在载沣的头上是一种很片面的。
作为光绪帝弟弟,辅佐下一任帝王溥仪,可以说在慈禧太后逝世之后,整个朝廷都是一片混乱,其中不乏有慈禧留下的烂摊子。要是说他不用心辅佐溥仪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毕竟他们是亲父子,不得不说的载沣想要改变,但无能为力。
慈禧去世之前,将摄政王的位置给了载沣,让他辅佐溥仪,但这个时候还有虎视眈眈的袁世凯。对于袁世凯载沣也是很矛盾的,用还是不用。
其实这个时候也可以看出载沣与多尔衮的不同,多尔衮是在马背上自己打出的天下,载沣虽然说地位尊贵,但是并没有历练的经历。
能力有限、魄力不足,一切的一切都只能是自己慢慢的摸索。
最后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即使是他力推新政,准备立宪。但是他依旧改变不了当前清朝的状况。
在他上位之后也是进行了不少的改革,首先就是肃清官吏中的腐败现象,还颁布了新的刑罚等等……
三、中央集权
可以说从第一个大统一的王朝开始封建王朝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中心就是加强君主专制。
无论是在哪一个朝代,在新帝登基之后,第一件事都是将大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最明显的就是一些开国皇帝,在他们上位之后,就开始将下面的权力都收到自己的手中。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央集权也越来越严重。
君主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秦朝大统一之后,设立的官僚制度就是展现中央集权的一种方式。
就连周朝时期的分封制也是加强君主中央集权的一种方式。秦始皇上位之后,
可以说是独掌大权,整个王朝的军事、政治、经济等都是掌握在秦始皇的手中的。
虽然设立了许多的官职,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秦始皇的手中。谁要是代替秦始皇做出决定,那就是僭越的行为,其罪当斩。
常言道汉随秦制,在刘邦登基之后,大多都是按照之前秦始皇定下的规矩办的,但在这上面也有了改变三省六部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
这也是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朝臣专权的行为,丞相一职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即使是跟随自己打天下的人,君主也会产生怀疑之心。
这个时候三省六部的出现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种事情的发生,由此可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政策只要是在封建王朝时期的,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结语
纵观大清的这两位摄政王,可以说他们最终的下场是截然不同的,权力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让人痴迷以至于忘却了初心。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