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东汉末年,董卓率领西凉军入主京城,废少帝立献帝,自封太师、相国,横行霸道,残暴无道,引起了天下人的愤怒和反抗。而王允,作为当时的司徒,是一个清正廉洁、才华出众的大臣,他与吕布合谋,成功刺杀了董卓,为汉室除去了一大祸患,也为天下百姓雪了一场大恨。王允杀死董卓后,掌握了朝政大权,受到了献帝的信任和群臣的拥戴,可以说是功成名就,风光无限。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允在杀死董卓后,不到两个月,就被董卓的余党李傕、郭汜等攻破长安,吕布败逃,王允被杀,且“皆灭其族”。王允为什么会从人生的巅峰跌落到谷底呢?他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失败的呢?
骄傲自负,渐失人心
王允杀死董卓后,虽然得到了朝野的赞誉,但他却没有好好珍惜这个机会,反而变得骄傲自负,刚愎自用,导致了他的政治基础逐渐动摇,失去了人心。
首先,王允对吕布的态度,就是一个明显的错误。吕布是王允诛董的主要合作者,也是当时最强的武将,他的支持对王允的政治地位至关重要。然而,王允却因为吕布是武夫,而自己是文人,所以看不起吕布,对他冷淡无礼,甚至有时候还故意刁难他,让他难堪。吕布虽然武艺高强,但也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他自认为立下了大功,却没有得到王允的尊重和赏赐,渐渐对王允不满,甚至想要另立门户。王允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得罪了自己最重要的盟友,削弱了自己的军事实力,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其次,王允对蔡邕的处置,也是一个严重的失误。蔡邕是当时的名士,也是董卓的旧臣,但他并不是董卓的心腹,而是被董卓强行招揽的。董卓死后,蔡邕因为感念董卓的恩情,有所感慨,王允却误以为他是董卓的同党,就把他下狱处死,还灭了他的三族。这一举动,不仅引起了士人的愤慨,也让董卓的余党感到恐惧,认为王允要对他们进行大清洗,从而促使他们发动叛乱。王允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得罪了文人,也激化了武人,失去了民心,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误判形势,坐失良机
王允杀死董卓后,虽然得到了献帝的信任和群臣的拥戴,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也没有把握住时机,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稳定局势,恢复秩序,反而误判了形势,坐失了良机,导致了他的政治局面逐渐恶化,失去了主动。
首先,王允对西凉部曲的处理,就是一个明显的失策。西凉部曲是董卓的旧部,也是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分布在关中各地,控制了要道,对王允的政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王允本应该想办法安抚或消灭他们,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他却采取了一种既不赦免,也不诛杀的策略,让他们解散军队,回到自己的家乡。这种做法,既不能消除他们的怨恨,也不能消除他们的威胁,反而让他们感到不安,怀疑王允的用心,从而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发动叛乱。王允的这种做法,无疑是放弃了和平解决的机会,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其次,王允对关东义军的态度,也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关东义军是由曹操、袁绍等诸侯领导的反董联盟,他们拥有庞大的兵力,也有着正义的旗帜,对王允的政权构成了竞争。王允本应该想办法联合或对抗他们,以维护自己的权威,但他却过于自信,认为他们都是自己的门徒,不会对自己不利,甚至还拒绝了皇甫嵩的建议,让他代表朝廷去安抚西凉部曲,以观察形势。这种做法,既不能赢得他们的支持,也不能阻止他们的进攻,反而让他们对王允失去了信任和敬畏,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最后,王允对自己的军队的指挥,也是一个致命的错误。王允虽然是一个文人,但他却不懂得用人之道,也不懂得军事之法,他任用了一些无能或不忠的将领,导致了他的军事力量的低下和崩溃。他对吕布的轻视,导致了吕布的背叛,失去了最强的武将。他对宋翼和王宏的任用,导致了左冯翊和右扶风的失守,失去了最后的防线。他对皇甫嵩的拒绝,导致了关东义军的不援,失去了最后的希望。王允的这种做法,无疑是自毁长城,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结语
王允是一个有才华,有志气,有节操的大臣,他为了汉室的安危,为了天下的苍生,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刺杀了董卓,为汉室除去了一大祸患,也为天下百姓雪了一场大恨。他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值得赞扬,值得敬佩的。然而,王允在杀死董卓后,却没有好好珍惜这个机会,反而变得骄傲自负,刚愎自用,不听劝谏,不知变通,导致了他的政治基础逐渐动摇,失去了人心。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也没有把握住时机,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稳定局势,恢复秩序,反而误判了形势,坐失了良机,导致了他的政治局面逐渐恶化,失去了主动。他也没有用好自己的军队,也没有用好自己的将领,也没有用好自己的盟友,反而得罪了自己的合作者,失去了自己的力量。他的这些错误,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也导致了汉室的灭亡,也导致了天下的大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