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三国历史长河中,英勇善战的将领如同璀璨星辰般点缀其间,而其中徐晃,或许如夜空中的独特星辰一般,虽不及张辽耀眼璀璨,却在硬仗频仍、战功彪炳的征途上,刻下了自己不可忽视的存在。
五子良将之一,徐晃的战功在历史的记载中或许不够张扬,然而,当我们仔细聚焦其身上时,便会发现他那不为人熟知的英勇与智谋,宛如一幅被时光掩埋的画卷,等待着被揭开。在纷繁复杂的三国演义中,徐晃,究竟是怎样的风采,如何书写自己在五子良将中独特的篇章?
一、西北小吏谋新出路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何进、袁绍强行立刘贵为帝,是为汉少帝。此时,河东郡杨县人徐晃正任职郡里小吏。眼见汉室已傾,群雄割据,徐晃心生一计:投靠当地豪强,借他们的势头寻求出路。
当时,西北军阀之一杨奉势力正盛。徐晃便进入其幕府,开始了仕途。起初,徐晃不过是杨奉麾下一个无名小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处理文书杂务。然而他心中却怀揣着远大抱负。他明白,这乱世中唯有依附实力雄厚的人物,方能获得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
192年,杨奉率军护送汉献帝迁都许县。此时,徐晃终于认识到,要想迎来真正的出头之日,他必须积极主动出谋划策。于是他建议杨奉劝告:借献帝之威朝拜于曹,日后必有广袤疆场。杨奉听从。然而事实证明,杨奉的格局终究太小,难以驾驭这乱世。
曹操得献帝,权倾朝野,日益强盛。到203年,杨奉终与曹操翻脸。此时徐晃终于忍无可忍,一份情谊无法填饱肚子,他需要更加广阔的天地。于是他毅然决然脱离杨奉,转投曹操麾下。
曹操亦见其识时务,恰如其分,极为器重,授以官职。这一次,徐晃终于找对了靠山。
当时许多豪杰亦如此,难道他们不也是机会主义者?的确,时逢乱世,想要出人头地,几乎无人不低头。但是转忧为喜,从今开始,他终将一展抱负。
二、曹营猛将
入曹门後,徐晃很快便通过屡建战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跟从南征北战,先後攻占卷、原武两地,斩杀赵庶、李邹等吕布旧将。
198年,徐晃随曹操伐吕布于下邳。那一天,漫天风沙,鼓声隆隆。他亲眼见证了家喻户晓的“斩华雄”一幕。吕布倒在马下,曹操手起刀落,鲜血溅出。那一刻,不仅吕布生命的华丽华章落幕,更昭示着乱世新主的崛起!心中不免激动难耐。
200年的官渡之战,是徐晃军旅生涯的第一个高光时刻。他奉命率军突袭袁绍军营,长驱直入,一举击败大将韩猛,烧毁袁军辎重。这为後来的火攻乌巢奠定了基础。乌巢大捷,一雪白马之耻。彼时,朝野为曹公的胜利欢呼雀跃;徐晃也为自己这个扬名立万的机会而暗自高兴。
204年的巨鹿之战,徐晃再立赫赫战功。他跟随避暑泰山的曹操,前去应对冀州牧刘备的偷袭。此战他与张辽左右呼应,大破关羽,斩杀颜良。自此之後,刘备再无气焰与魏国正面对抗。
如此层层追击,刘备几至绝境。当真乃五子之一也!每一次战功,都为徐晃带来官职晋升与益封褒奖。他也渐渐领悟到,唯有0025更加努力,才能在这个舞台上闯出一片天地。
三、用兵之道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意图点兵潼关,入蜀断刘备後路。此时,徐晃看准时机,进言道:潼关险峻,我军进攻未果。不若渡河作战,打开新战场。
曹操听罢大悦,当即命徐晃率军渡过蒲津渡,夺取敌军战备不足之地。果然大破马超,张郃亦于渭南击败韩遂。关中诸郡遂尽入曹操囊中。
从这一刻开始,徐晃心中盎然。原来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也会让人心潮澎湃。他也渐渐明白,想要在这乱世争雄当中出人头地,仅凭刀剑是远远不够的。
曹操平定关中後,徐晃亦在此沉潜数年。这些日子,他察言观色,深沉思虑。终于在214年,抓住汉中之战的机遇,率先攻占马鸣阁要道,为魏军打开方便之门。曹操大喜,封其为平寇将军。
徐晃用兵,成竹在胸;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曹公岂能不喜?当真是能攻心为上,取人所无!
四、当世赫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汉军临汉中城下,魏将夏侯渊不敌遇害。消息传至,曹操亲率大军赴汉中援救。军机要害已失,只得退守南郑。此时,蜀将刘备已败走,夏侯渊麾下也只剩张郃等小股军力。
防守汉中诸营垒,张郃根本无力独撑。关羽乘虚抄袭樊城,水淹七军,生擒于禁。魏国内外为之震动,曹操更几欲迁都避其锋芒。
危急之时,徐晃挺身而出,自告奋勇请命救援。曹操大喜,当即命徐晃统领手下十二营新兵,星夜兼程赶赴前线樊城。这次,他必须死战到底!这不仅关系到上万将士性命,更关乎魏国的存亡命运。
一路奔波,徐晃也在心中盘算对策。这些新兵蛋子,难以正面与蜀军抗衡。必须想个妙计制胜。终于,他决定留下五个营佯攻关羽本阵,引开视线。自己则亲率七个营夜袭大营,直取敌军后方!
破晓时分,徐晃如约率军杀入关羽大营。蜀军被袭措手不及,死伤惨重。关羽仓皇后撤,樊城大捷在望。
自古用兵之要诀,攻心为上!徐晃看清敌情,作出判断,然后出其不意,一举扭转局势。这便是真正大将之处!
曹操盛赞此战堪比破楚之战,功高古今!“五子良将”之中,当以张辽为首;而第二支那,只见徐公明!
五、忠心报国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进封徐晃为右将军。同年曹丕称帝,徐晃与公卿上表勤王,再次得到提拔。
那一年,魏国内忧外患。钟会等人谋反,东吴北伐。然而杀身成名、功成名就的徐晃并未等闲视之。他带兵数次击退东吴军,死守边疆。可见,就算权倾一方,仍抱定报效曹氏的这份赤子之心!
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谥壮侯。正始四年(243年),徐晃自曹操庙中受祭,以示其忠勤。当此之时,“五子”之中,早已非往日一般功勋。然而曹魏宗庙只有徐晃得以香火不绝。这最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脚!
五子良将,唯徐公明称第二!然而,功成名就後,徐晃仍勤勉为国,将忠诚之心毫无保留献与曹氏。尘世荣华,物是人非;但是忠义之心可以永垂不朽。
人生在世,不求名利盛达;但求淡泊明志,虑无违。这就是五子良将中当之无愧的第二人——徐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