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太重与改革政治体制
一般来说新王朝取代旧王朝后在政治体制变动上大多数时候都是选择承袭前朝政治体制,然后自己在小小修改一番。
所以从明初洪武元年到胡惟庸案发时洪武十三年前,明朝政治体制基本都是承袭元朝政治体制。
可是元朝的政治体制在元朝时已经证明了其充满了不稳定性,而且元朝的政治体制上皇帝的政治权威并不能压服所有人。
比如南坡之变,就是大臣杀皇帝导致权力更替,不过这也是少数民族政权多数时候的常态。
契丹辽朝女真金朝鲜卑北魏都有这种事情,不过这也说明了皇帝的政治权威并不能压服所有人。
而且明太祖在使用由李善长等人构建起来的政治体制的时候,大概也发现这套政治体制的毛病。
比如;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所以明太祖就按照自己的设想开始改造明初政治体制。
但是你皇帝要搞版本大升级,如果手下使绊子,你这一套政治体制改革就会失败,要想推行下去就得跟官僚斗智斗勇。
那如何不让手下使绊子?那就只能杀,而一个政治体制一旦建立并且稳固下来必然就会产生大量依附于该政治体制并且获取利益的群体。
而对于该利益群体来说变动政治体制干什么?我觉得挺好的。
对于明太祖来说,你觉得好不代表我觉得好。
有些人对明太祖大肆诛戮文人士大夫还有功臣集团进行顾左右而言他,要不就是说明太祖自卑,要不就是明太祖是一个心里变态。
但这些人基本上也不会透露真实情况,你明太祖要改革政治体制,自然就会遭到来自体制内力量的反对。
而如何镇压这种反对力量呢?自然就是杀,所以才会有借着胡惟庸案废了丞相一职并且重新构建政治体制。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而改革政治体制附带对象就是明初功臣集团,蓝玉案就是在此情况下发生的。
胡惟庸案跟蓝玉案基本就是前后脚发生,探究本质就是改革政治体制的牺牲品罢了。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就是前脚你还是本朝功臣,后脚就是本朝罪人。
树立皇权政治权威
明太祖改革政治体制由此附带来杀戮文人士大夫还有功臣集团的操作本质上就是树立皇权的政治权威。
同时皇权又取代了之前丞相的政治地位,皇权摇身一变同时具有皇权还有百官之首双重政治功能。
之后明成祖又提升内阁权力,内阁在之后权力也不断扩张又一定程度恢复了丞相职能。
总的来说明太祖是相当有治国才能的,而且能想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