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参加完中共一大的毛主席到江西著名的煤都安源考察工人运动。在井下,毛主席和矿工亲切交流,向他们宣传党的进步思想,鼓励他们勇敢地争取自己的正当权益。
人群中,一个十岁的童工男孩听得入了神,忍不住附和:我们没少受苦啊!
在稚气未脱的年龄里,承担和成年人一样的生活压力,毛主席觉得心疼,问他叫什么,男孩大声回答“我叫东伢子”。毛主席勉励他保护好自己,有机会多学习,长大以后投身革命。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瘦弱的少年,日后真的如毛主席所愿,成为人民军队的杰出一员。他就是解放军中,人称“工兵鼻祖”的开国少将王耀南。
工兵之王
1911年末,王耀南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附近的小镇。王耀南的家乡,是远近闻名的烟花炮竹生产基地,家家户户都在经营和鞭炮有关的生意。
王家祖传一套火药调制方法,经过多年改良,技术成熟且完善,王耀南从小就跟着家长学习制作和使用火药的方法。为了改善家里的条件,王耀南的父亲和祖父到萍乡附近的安源矿区做工。
不久,王耀南居住的镇子发生爆炸事故,他家的房子被炸毁,无奈之下,母亲只好领着他一起去了安源。为了生活,只有八岁的王耀南跟着父亲一起下矿干活。
地下矿井环境恶劣,矿工们的工作负荷巨大,赚取的工钱却少得可怜,稍有不慎,还会遭遇安全事故。
因为熟练掌握火药技术,王家父子在矿区的工作主要是爆破。王耀南前后在安源工作了两年,火药方面的技术达到了和父亲不相上下的水平。
接受了我党的进步思想之后,王耀南无限向往参加革命事业。1922年,他跟随矿上的儿童团参加了安源罢工。秋收起义期间,王耀南加入了毛主席领导的红1军,从此和工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为了克服各种复杂的自然地况,往往需要一支精良的工兵队伍为作战部队开路。所谓开山架桥,工兵身上肩负的责任,不亚于一线部队。
1933年,王耀南带领自己亲手组建的工兵连现场挖掘坑道,成功爆破沙县城墙,协助红三军团一举歼灭守城的国民党整个旅。
沙县战斗结束后,苏维埃政府特别向王耀南颁授了一枚二等红星奖章。按照有关规定,该奖章可以抵免持有人的死刑罪名,相当于古代的“免死金牌”。
1934年10月,已经升任工兵营营长的王耀南承担了在于都河架设浮桥的任务。在当地民众的掩护下,他指挥工兵营每天太阳落山之后搭建浮桥供部队通行,天亮之前再拆除。
连续施工了四天之后,中央红军全部顺利渡河。
民族英雄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王耀南异常忙碌。为什么忙碌?因为他是各军区争夺的对象,经常要转战多地,为野战部队提供工兵方面的支援。
在晋中的同蒲铁路运输线上,王耀南指挥工兵营连续阻截28次日军运送军需物品的专列,彻底掐断了日军的铁路保障供应。在白晋铁路破击战中,王耀南设计了对正太铁路的破坏作业,支援了百团大战。
1941年,王耀南在晋察冀多地推广和传授地道战和地雷战战术,为平原地区的抗日行动提供了新的斗争思路。
解放战争后期,王耀南又对运城、临汾、太原等地组织实施了坑道爆破的攻城战术,在实战中收到良好效果。征战多年,王耀南立下战功无数。他受到的表彰中,最荣耀的莫过于毛主席的亲自嘉奖。
1939年,王耀南在康城战斗中身负重伤,毛主席派人慰问他,还在亲笔信中盛赞他是“民族英雄”。
建国后,王耀南又率领工兵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朝期间,他多次亲赴前线实际探察,通过改良坑道技术,切实降低了志愿军的阵地伤亡率。1955年,王耀南获得开国少将军衔。
王耀南是出生入死的铁血军人,戎马多年,刚强个性不减。
他是眼睛里不能揉沙子的个性,看不得任何过错。无论对人对事,总是耿直坦白,不懂得绕圈子。这样的行事风格,让他在职业生涯中多次沉浮,一生经历八次降职处分。
王耀南对个人得失从不计较,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了工兵部队的建设工作中。1984年,王耀南在北京病逝。遵照生前遗嘱,家人把他的遗体捐赠给医学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