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生的皇帝,仅仅花费了四年时间,就在楚汉争霸一举获胜,打败了项羽,成功建立了汉朝。
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胜利,
完全取决于“刘邦善用人”,
就他的这一做法,就连毛主席都评价刘邦“高明”。
那么,刘邦用人到底有哪些巧妙之处?
?——【·先看张良·】——?
秦末农民大起义风起云涌之际,为韩向秦报仇的侠义青年张良,也聚百余少年起事,往从楚假王景驹,
途遇刘邦。
此时刘也是刚起事,卒只数千,无将、士可言(曹、周、樊之属其时还是小吏、吹鼓手、狗屠刚上战场,成为战将是日后锻炼出来的),更无谙历史兴衰熟读兵书的“谋士”,所以对张良这位相韩五世的贵族之后、曾读太公兵法的智谋侠士当然会刮目相看。
此前根本无人向刘谈过用兵之策,张良的计谋对他来说是高妙新奇,所以乐听常用;张良年少未曾涉官事,
今有率数千卒的首领“常用其策”,
可以想象一个小青年的欣喜,“故遂从之(刘邦),不去见景驹”。
后项羽灭秦主力,平定天下,分封诸侯王,张良的愿望实现了一一国已复、仇得报,便离刘归国辅韩。
然而,因张良随从刘邦、并在鸿门宴帮刘邦逃归(刘是项羽及其谋臣范增最疑忌的人),
所以项羽“不遣(韩王)成之国”,“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明李贽评此事道:“(项羽)为汉驱一好军师,好懵懂!”
可见,张良为刘邦所用,既非刘的德才品望吸引了他,也非刘选贤聘能征才得到了他,
在归依上有极大偶然性。
张良后为刘邦所用,常常高度小心谨慎。
如因“多病”不单独带兵作战而为谋士紧随刘邦左右;平定天下后又因“多病”而不问政事、去修仙求道,后又做太子之师;“不敢”接受“自择齐三万户”的厚封而求降封陈留小地方;向刘进言也要看时机火候,等等。
这反证刘邦心胸狭窄、猜疑心重不能容人,
说明不是刘邦能用张良而是张良甘为刘所用,
诚如张良向刘邦说的:是“天以臣授陛下。”
?——【·再看韩信·】——?
韩信少年时虽家贫而有大志。项采起兵时,韩信从之,无所知名;梁败亡又从项羽,“为郎中。信数以策干项羽,项羽弗用。”在项羽这里不受重用,便要另择新主;当刘邦被项羽封汉王入蜀时,“信亡楚归汉”,未受到刘邦的重视,甚至险些丢了性命,经他人的推荐,
被刘邦封为治原都尉这一不相干的小官。
韩信志不在此,便又从刘邦这里逃离,欲另寻新主而从,是萧何及时替刘邦将他追回。萧何向刘荐韩信道:“至如信,国士无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
后刘与项争天下,张良说刘手下将士能属大事、挡一面的只韩信一人,
以后的事实证明萧、张的话确非夸张,假如韩信逃掉,刘邦决无力与项羽争天下,也更不能在短短四年多的时间内灭项氏而得天下。
萧何追回韩信向刘力荐,刘免强说:“吾为公以为将。”表示了对韩的轻视和极大信不过,在萧的极力督劝下,才极不情愿地接受拜韩为大将军的建议;已拜韩为大将,仍表示了满肚子的不信任:“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可见,
刘邦之得韩信,有宋人因株得免的性质;对韩的任用,也不是对其有了较深的了解后因才授任,
如朱元章任徐达为元戎、任常遇春为先锋那样,而是仅凭他人的“硬荐”便拜为大将军。
虽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做法算是正确的,但实不足取,有点冒险侥幸或“歪打正着”的意味--韩信与刘邦、张良、陈平等东击楚,加上五十多万诸侯兵,在彭城被项羽以三万兵一日之内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退,可见此时韩信远不具备大将军的才能;后韩信击赵,遇上“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赵相国陈馀,这位宋襄公式的迂腐指挥者不听李左车之计,使韩信偶然饶幸取胜;得赵国后韩信若非屈师李左车使为之谋划,定燕也非易事;后来下齐七十余城其中实有天巧其成,功劳实际上应算在别人帐下。
刘邦对韩信是否信任?使用是否得力?韩信自以为刘邦“深信”自己,“与汉王金石交”,然而事实并非如他所想:汉四年,刘邦独与滕公从楚军重围的成皋逃出,到韩信那里,趁韩信早晨未起床之机以诈骗偷入其卧处,先夺印符,再更换其将和全部军队。
这样做决非“深信”的表示。
刘、项中分天下刘背约东追项羽,约韩信等共击楚,信等借故不至,致使刘邦遭惨败,刘对韩的不听指挥不遵约毫无办法,听张良计许以裂地加封并以韩的故乡楚地相许,韩才进兵击楚,在垓下大败项羽。
刚灭项羽,国内人心未稳,四境尚未臣服,刘邦正需良将为其镇抚,巩固其统治,
韩信为此人选最合适,然而刘对韩信疑忌颇重,急急忙忙“袭夺信军”,
不仅对韩信有疑忌,其至怯怕了。
?——【·最后看萧何·】——?
当陈胜揭竿起义,全国“部县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之时,沛令恐被害,也想以沛响应陈胜,萧何替他出注意:“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沛令从其计,召来刘邦等人后又恐其变故而欲诛萧何等人,萧等怯而逃出城外,
去投依刘邦。
沛县中父老子弟们杀沛令欲推选刘邦为新沛令,刘让选更有能力的人,“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作为秦一小吏,萧何为了保全身家性命而劝沛令想办法响应陈胜;
又担心当首领事败受到灭族之祸而推让刘邦。
既推举刘邦,便尽力辅助他了,为了自己的前途,当然希望刘邦有所成就,于是便全心全意为刘献智尽力,他也深知“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但他又知刘邦不事生计产业,好结交朋友,有异志,所以拥之不疑。
刘邦带兵打仗,对后方的萧何多次表示疑虑,萧何若无他人及时提醒注意避嫌,不知要遭何祸殃!
后因直率地向刘邦提了一条利民建议,刘便疑心大起,以为萧受赂而为民请刘氏苑以自媚于民,便罢相下狱,并不顾萧年迈而上了刑具,若非有人为其辩冤,刘大概不会赦萧何出狱。
然萧何对这些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忠于刘邦。
本来用人是“信人人信,疑人人疑”,但萧何与刘邦却是一例外:既无“知遇之恩”可谈,也无“结义”之情可说,无生死之殊恩,也非同胞之特谊,其“缘”无故而深,且深不可比,令人不可思议,
真是天赐萧何给刘邦!
这不是刘邦能用萧何,而是萧何忠厚老实自愿献一切于刘邦。
其他将士如彭越、陈平(甚至包括韩信),所以为刘所用,不是似服刘的德才,更非为刘的礼贤下士所感召,而是因刘能“饶人爵邑”,“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
刘邦的善于用人使他赢得了天下。刘邦自己总揽全局,善于布局,用人不疑,这一点就做的非常的好,他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同时也会根据不同下属的性格长短处,放在不同的位置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