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有人物经历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命运转折。隆科多,从一位宦官中的功臣迅速蜕变成罪臣,而这一切仅仅用了短短的五年。究竟是罪有应得,还是雍正卸磨杀驴,将其推向不可收拾的深渊?
这个谜一般的历史故事,蕴含着权谋与人性的博弈,让人不禁要追溯到当时的宫廷局势,揭开隆科多身上的层层迷雾,解读他的兴衰沉浮。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扣人心弦的历史之旅,剖析功臣背后的故事,探寻真相的边缘。
隆科多,一个爬上权力顶峰却身败名裂的官僚
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继位的那些年,整个大清王朝都处于一种风雨飘摇的动荡中。外患猛禽般虎视眈眈窥伺边疆,内讧皇族诸王虎视眈眈窥伺皇位,对雍正这个刚登上皇位的新君主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与考验。
康熙虽不乏昭告天下雍正为嫡传嗣的诏书,但其他皇子势力依然蠢蠢欲动。此时朝中形成两股关键势力,一个是统领边疆重兵的年羹尧,一个是掌管京畿武装的隆科多。
隆科多此人,本是康熙朝官场中一介小吏,后因机缘巧合得到皇帝器重,加官进爵,直至成为当时最具实权的九门提督。
提督之位,掌管兵权,又能左右选拔官吏。这使隆科多的势力扩张的极为迅速,积聚了强大的人脉资本。在雍正登基这天下大乱之时,隆科多一人说了算,借着手中武力,稳住了雍正的皇位。
可以说,没有隆科多的军力支持,便没有雍正帝今日的皇位。所以这位隆科多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可谓是至高无上的。一时间朝野上下无人不称颂隆科多的忠诚与功勋。
隆科多权倾朝野,英明神武的雍正皇帝更是对他信任有加,任由他主政选官,权倾全朝。就在隆科多如日中天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却将他从云端坠入泥潭,身败名裂。
整件事看似是隆科多子嗣的纵横跋扈招致的祸端,小儿无状于是连累父亲遭罪。然而细细推敲,这单单是雍正顺水推舟,一个除掉心腹大患的绝佳借口。权倾朝野的隆科多,终究成了心腹之疾。
御赐的荣华不过一场空,隆科多终成驺驸
花无百日红,人无永世福。区区五年功德,隆科多也遭了这个楚楚可怜的劫数。他先是被贬黜为一介闲散,又被押入肃反院详查豪纵不法之过。
这其中,没有皇帝的操作和算计,关押一个宰相级大员岂是一般罪犯所能办到的。但世人都默认这是杀鸡儆猴,用来警示其他权贵,不敢觊觎权力。
其实不然,这纯粹是皇帝私怨隆科多,所以有心置之死地。本想着边疆之行永无还乡之日,奈何隆科多运气太好,竟被盗匪放过性命。这下子雍正这边做文章的机会来了,竟抓住隆科多罪证不放。
更可恶的是这个罪证,竟然是隆科多私藏玉碟。此碟上记载皇室机密,普通百姓根本不得窥视。所以一旦此事敞开,隆科多这个大逆不道之名,就能名正言顺定在头上。偏偏这事的证据确凿,隆科多也无可辩驳。
此后这隆科多从天之骄子一夕之间成了阶下囚,所谓白手起家金窝脚,也不过如是。他那两个被他养尊处优的儿子也同他一起被流放边疆,家破人亡。整个曾经高高在上的家族,转瞬之间灰飞烟灭。
第二年,狱中的隆科多也不治而终了。卒年不足五十,堪称权倾朝野的政治奇葩。若不是惹恼皇上,以他的手段和能力,本能高官厚禄数十年。奈何他终究也难逃被皇帝赐死的命运。
隆科多之死,罪有应得还是冤枉不明?
关于隆科多的陨落,历史学界有两个解释。一是隆科多罪有应得,败因自身的贪婪与傲慢;二是雍正有意整肃,隆科多的死不过是这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究竟哪个解读更符合史实?争论至今仍未停歇。
笼统来看,兴许隆科多确实有些许傲慢与贪婪的成分。以皇帝之恩沾沾自喜,目无法纪,终究还是欠缺政治手腕。
但作为一个当过工部侍郎的人来说,隆科多又岂会鲁莽至私藏玉碟这般大忌。若非雍正有意圈套,隆科多又如何会堕入这个明显的陷阱?可以说,皇帝这个算计,隆科多是万万没有防备的。
再加上雍正先前就有意打压隆科多,这场政治迫害的成分实在难以忽视。尤其是掌握大权的隆科多在未交权之前,雍正是万万舍不得碰他一根汗毛的。所以一切的起因,似乎都在隆科多被贬黜边疆之后。
换言之,隆科多的死无异于此前年羹尧的结局。都不过是雍正铲除异己,独揽大权的牺牲品罢了。可见雍正帝治国之道,极其残酷与决绝。手段干脆利落,毫不留情。
所以隆科多之死,与其说是他罪有应得,不如说他就是雍正政治斗争的必然牺牲品。整场审讯除罪就是雍正设的局,目的无异是铲除隆科多这个心腹大患。隆科多是枉死的,这一点可以肯定。
结语
今人为何要解读雍正政治中隆科多之死?实则我们从这其中可以找到统治者应当遵循的准则。在这权术反复的宫廷政治中随波逐流者,终有倾覆灭顶之灾。所以我们做人处世,更要心存善念,行止正大光明,方能获得上天的怜悯与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