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出道即巅峰的南宋第一古惑仔,仅率领50铁骑就敢勇闯敌营活捉叛徒;亦是文能定笔安天下的词中之龙,随口一唱就是千古名句;
他一生都在渴望统一,却被职场整顿壮志难酬,他就是
文人武功第一,武人才华第一的战狼词人
——
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人,公元1140年(宋高宗绍兴十年)生人,彼时那场让所有汉人都不堪回首的靖康之变虽然已经过去了十数年,但天子为囚、公主为妓的耻辱结局依然是每个宋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北地也在金人的铁蹄下日日泣血。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亦是靖康之变的受害者,
宋室仓皇南渡后他因累于族众未能脱身,不得已被金国收编,虽身在金营但辛赞始终心系大宋,故而将收复故土统一河山的愿望寄托在了儿孙身上。
辛弃疾年幼之时,祖父辛赞就常常带着他登临高台,讲述繁华的北地山河是如何在金人的统治下一步步枯萎凋零,辛弃疾自己也亲眼目睹了汉人是如何在金人的剥削下忍辱负重暗无天日,
痛打金人,收复失地,统一河山就此在辛弃疾的心中生根发芽,并成为他一生的执念。
为了更好侦察情报,意图将来,辛弃疾还两次去燕京参加了金国的进士科考试。
绍兴三十一年,
不论是对辛弃疾个人还是宋金王朝,都是一个转折之年。
这一年,辛弃疾年满21,祖父辛赞与世长辞。
这一年,野心勃勃的完颜亮踩着堂兄的尸骨成了金国第四任皇帝,同时撕毁“绍兴议和”条约率领60万大军对南宋发起了全面进攻。
辛弃疾也趁机揭竿而起,在老家济南拉起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之后又加入了耿京统率的天平军,担任掌书记一职。
为了抗金大业,辛弃疾建议耿京南下归宋,将天平军改编为朝廷的正规军,这样一来,便可对金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耿京欣然应允,并将此重任交到了辛弃疾手上。
可当辛弃疾突破金国封锁,拿到赵构亲笔写下的任命书后,却听到义军哗变,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后携众投降金人的噩耗。
眼见着天平军群龙无首人心浮动,怒火中烧的辛弃疾当即就带着50铁骑横刀立马,杀进了金营,并在5万敌军中生擒张恩国,后辗转千里将人带回临安,斩首示众。
50对5万还能全身而退,这恐怕是冷兵器时代最大的军事奇迹,
辛弃疾就此一战成名,宋高宗破格将其提拔为江阴签判,虽是皇恩浩荡,可江阴远离边境,官职又与兵事无关,辛弃疾纵横沙场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只能搁浅。
辛弃疾的悲哀在于,他是义军出身,祖父又曾在金朝为官,是“归正人”的典型代表,而朝廷对归正人的防范远远超过信任,他想效仿霍去病,无奈遇上了宋高宗这个软脚虾。
公元1162年,宋高宗禅位于宋孝宗赵昚,新帝上位后力图振作报仇雪耻,并重用张浚等主战派大臣开启隆兴北伐。
远在江阴的辛弃疾也没闲着,
他冷静梳理宋金形势,明确提出了富国强兵、北伐抗金的军事策论——《美芹十论》。
但不巧的是,因将领间嫉功害能,隆兴北伐终以失败告终,宋廷再度选择了议和苟安、向金国称臣纳贡,辛弃疾呕心沥血写下的万字平戎策,全都石沉大海,放在朝廷的角落里积灰蒙尘。
辛弃疾即便把栏杆拍遍,也无人能体会他报国无门的悲哀。
此后,
辛弃疾正式开启了被职场整顿的仕宦生涯,40年的时间里,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可37次频繁调动,20年的冷板凳,仍然没浇灭他北伐抗金的热情。
40岁那年,辛弃疾趁着建康任满得宋孝宗召见的机会,呈上了他宵衣旰食作出的《九议》奏疏,只可惜,
朝廷仍然介意辛弃疾归正人的身份,不论宋廷主战主和,朝野上下似乎都在刻意杜绝辛弃疾染指军事的可能,
却也不得不承认他的远见卓识和真才实学,故而辛弃疾又先后出任了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转运使、安抚使等职位。
江西、湖南一带匪患猖獗之时,辛弃疾正好兼任潭州知府及湖南安抚使,便特意斥资打造了地方武装力量飞虎军以平匪患,
却被权贵弹劾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并罢免其所有官职,辛弃疾被迫赋闲在家。
面对朝廷的屡次打压和无视,辛弃疾也终于意识到自己
“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故而起了归隐的念头,恰逢此时辛弃疾亲自设计的带湖别墅落成,辛弃疾就此开始了20多年的乡居生活。
宋宁宗上位后,辛弃疾再度被启用,兼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调动镇江知府,这让年迈的辛弃疾再度燃起抗金北伐收复失地的热情。
那首千古传唱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辛弃疾出知镇江府所作。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借用孙权、宋武帝刘裕、廉颇三个历史人物,七个典故道尽
南宋偏安一隅、朝廷贸然出兵、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的抑郁和悲愤。
公元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其速到临安赴任。然而此时的辛弃疾早已被朝廷不间断的打压弄得心力交瘁,卧病在床,只能上奏请辞。
同年九月,辛弃疾因病离世,享年六十八岁。可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辛弃疾仍然大呼
“杀贼!杀贼!”。
倘若不是生错了时代,他定然也是个横刀跃马的大将军,用手中的剑镌刻万里江山,而不是在灯火阑珊处寻寻觅觅。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账号予以删除。
未经账号允许,禁止转载内容或将文章发布在其他平台,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