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开国十大元帅和十大将,谁的人生起伏大起大落?
元帅之中,像刘伯承、陈毅、徐向前等人,在军事生涯中都曾经有过几起几落;而在大将之中,粟裕、黄克诚、谭政等人,也都在建国以后遭遇“滑铁卢”。
相较而言,新中国成立后走向人生巅峰又断崖式坠落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分别有一人,他们的起落之剧烈,历史影响之大,是别的将帅所不能比的。开国元帅,显然就是林总,开国大将则是罗瑞卿。
林总一生的大起大落,不论是哪一个作家的神笔也虚构不出来。
和其他九位元帅一样,林总生在一个乱世,而自古以来乱世出英雄。
林总的少年性格内向、体格瘦弱,并不显山露水。靠着两位堂兄林育南、林育英的启蒙和引导,林总18岁考入黄埔四期,但也并不是典型式的那种“学霸”。
当时的黄埔政治教官、后来和林总在红一军团的搭档聂荣臻就曾经回忆,在黄埔军校期间,林总的学习成绩并不出众,课外也不怎么活跃。这一点,和“黄埔三杰”之一的大师兄陈赓完全是两个类型,难怪林总当时难入蒋校长的法眼。
林总后来参加了南昌起义,成为井冈山会师的800多勇士之一,这是他走向人生辉煌的开始。
走出校门的林总经过实践的锻炼,变得思路清晰、喜欢质疑权威,还非常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林总少言寡语,虽然极少做鼓动宣传,但每一次战斗动员都让朱、毛大为赞赏,不断得到提升。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有时候选择平台,比自身努力更重要。
在我军这个大平台上,林总25岁成为军团长,30岁担任八路军中将师长,38岁统帅东北武装力量,48岁成为最年轻的开国元帅,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紧跟主席的步伐。
战争年代,林总的军事地位,位居元帅第三。还有两位开国元帅在他之上,一个是德高望重的朱老总,还有一位就是我军的副总司令,“横刀跃马”的彭总。
从1945年春夏之交的延安七大开始,林总的地位已经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建国后,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林总体弱多病,韬光养晦,延缓了上位的速度。
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位执掌国防部的彭总可谓位高权重。
彭总在战场上所向无敌,性情刚猛耿直,在官场上本色不改,在庐山会议上落难。而养病多年的林总东山再起,接替彭总成为第二任防长,其上升速度是令人侧目的。
此时,朱老总年逾古稀,刘伯承伤病缠身,陈毅到了外交战线,聂荣臻主抓“两弹一星”,其余几位元帅或身体不好,或者靠边站。
林总是十大元帅里仅有的三位正国(朱、林、叶)之一,还是仅有的3位既当过国务口的副总,又当过部长的元帅(彭、林、徐)之一,还是新中国任期最长的防长(12年)。
除此,他还是唯一被写入章程中的接班人。
林总走上高位,既有自身原因,也有时代的因素。
中国有句古话叫“福祸相依”,更通俗一点说,就是“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林总火箭式上升,始于1959年在庐山站位“批彭”,之后随着特殊十年的开始,一步步登上新的台阶,1969年在九大达到巅峰。
晚年的林总给人们的一个印象,就是高举红本本。
晚年林总以及他代表的集团,并不甘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自己不是南昌起义领导人似有不甘。课本上还曾经出现“林总的扁担”取代“朱德的扁担”的问题。
一个人哪怕是“战神”林总,一旦迷失自我,下场可想而知。
十大元帅中,有的建国前后一直处事稳健、笑看风云,像朱老总、聂荣臻、叶剑英;有的积劳成疾、因病早逝,像罗荣桓、陈毅;有的战争年代叱咤风云,和平时期黯然退出,像彭总、贺老总;有的激流勇退、宠辱不惊,像刘伯承、徐向前。
开国元帅仅林总一人,红军时期少年得志、意气风发,抗战时期风华正茂、一战成名,解放战争威风八面、大杀四方。建国以后的和平时期,却在“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巅峰时刻坠落,像流星一样划过历史的天空。
和林总的境遇颇为神似,还有一位开国大将罗瑞卿。
建国以后,开国十大将有的因病早逝,如陈赓、许光达、徐海东、王树声;有的年老多病、晚年不再担任要职,如张云逸;有的担任海军司令员,直至退居二线;还有的在巅峰时刻断崖式下落,如粟裕、黄克诚、谭政和萧劲光。
这四位大起大落的开国大将,职位最高的当属罗瑞卿。
罗瑞卿是黄埔五期生(武汉分校),红军时期担任红4军政委(军长王良),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军团长林总,政委聂荣臻),中央红军先遣队参谋长(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抗大教育长(校长林总,副校长刘伯承)。
抗战时期,罗瑞卿是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是七大的候补。
解放战争时期,罗瑞卿担任过晋察冀军区副政委(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晋察冀第二野战军政委(司令员萧克),华北军区第2兵团(19兵团)政委(司令员杨得志)。
新中国成立以后,罗瑞卿任受公安军司令员兼政委、副总。
庐山会议以后,开国大将黄克诚落难,罗瑞卿接棒。
在林总接替彭总出任第二任防长后,深受主席信赖的“罗长子”担任第四任总长(之前是徐向前、粟裕、黄克诚),还担任国防部副部长,此外还是国务口的副总、军委秘。
古人说“能者多劳”,罗瑞卿还和贺老总领导国防工业建设;又和叶剑英元帅、贺老总组织以“郭兴福教学法”为代表的轰轰烈烈全军群众性大练兵运动。
从1962年开始,罗瑞卿的头顶又陆续增加了好几顶桂冠。在1965年初的巅峰时期,罗瑞卿身兼13职,不但开国十大将中独一无二,即便十大元帅也没有这种现象。
正因为罗瑞卿大将肩负着国防、部队、政务和日常工作等多个方面的担子,上级为他配备了4位专职秘书,每天一大早,几位秘书众星捧月一样汇报工作的景象,让他目不暇接。
1965年底的上海扩大会议上,毫无思想准备的罗瑞卿遭到无端的指责和批判,一下被撤掉12个职务,并受到审查。直到十年以后,罗瑞卿大将才回到工作岗位,忘我工作,“72岁当27岁过”。
遗憾的是,1978年8月3日,罗瑞卿将军在西德治疗腿伤时猝发心肌梗塞逝世,享年72岁。小平扼腕长叹:“太不幸了!太不幸了!”8月5日,小平、叶帅等亲往机场迎接将军灵柩。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