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5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外打猎。有一天,外面突然传来了巨大的响动。辽太祖出门抬头一看,不禁吓了一跳:天上竟然盘旋着一条货真价实的龙!
只见这条黑龙的身材极为庞大,有十余丈之长。它蜿蜒而上,正要隐入云烟之中。身边的人都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就在此时,辽太祖拈弓搭箭,一箭就将黑龙射落了下来。这也就是“辽太祖射龙”的故事。
不过,一直以来,历史学家们对于这段典故都是报以怀疑的态度。可是谁都没想到,1994年,一座8000年前的古墓,却在无意中“佐证”了这么一个说法。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龙”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的?这个问题谁都无法给出一个回答。因为在事实上,对于我们来说,“龙”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完全见不到的神秘生物。可吊诡的是,历朝历代,上到4000多年前的夏朝,下到距离我们不过一百来年的清朝,人人都说有龙,都有龙的目击报告,其中,尤以帝王将相的目击报告最多。
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也是一个和龙很结缘的人。他与龙打交道不止是开头的那次射龙事件,还有他去世之前的一段异兆。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25年东征渤海国,一战定国。次年,他在渤海国设置了属国东丹国,划归太子管制。随后,耶律阿保机班师回朝,在扶余病死。
《辽史》是这么记载辽太祖去世当天的天象的,说是“是夕,大星陨于幄前”,有流星坠落了下来,而且“子城上见黄龙缭绕,可长一里,光耀夺目,入于行宫”,一条身长一里的黄龙在城上盘桓,光芒还非常耀眼,最后钻进了皇帝的行宫里。“有紫黑气蔽天,逾日乃散”,不清楚的还以为是发生了爆炸事故。“是日,上崩,年五十五。”
不得不说,如此大的阵仗,实在是给足了这位辽代开国皇帝,草原雄主的面子。但是对于一些历史学家来说,这种被龙带走的死因,实在不太能勾起自己的新鲜感。因为类似的情景,他们已经在《史记》中见过了。
《史记·封禅书》中,是如此记载黄帝的结局的:“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
死前有龙来迎,随后乘龙而去,实在浪漫之极。而中原的老百姓杜撰出如此传说,也是在表达他们对黄帝的敬仰之情。而不少后世之人也怀疑,辽太祖死前也有黄龙出现,这会不会是史官的春秋笔法,来体现辽太祖是“真龙天子”,天命所归呢?
当然,这也不是说我国所有的雄主英杰,死前碰上了什么异事都是史官杜撰的。比如东魏权臣,北齐神武帝高欢,英雄一世,人皆敬称高王。他在临死前就真的碰到了日食,还感慨“日蚀其为我耶?死亦何恨!”可谓是豪言壮语。
但是,史官对于辽太祖去世情况的描写,是可以随便质疑的,可辽太祖射龙这件事,却相当另类。因为此事不但有目击证人,而且那条被射杀的黑龙的骨架也是被保存下来了的。就算真的是杜撰,这做戏也太全套了。
更邪门的是,这骨架不但保留到了金朝,宋朝的使臣还亲眼看过,鉴定为真。所以说这件事如果放到现在,是完全可以被神秘动物学当做科学,进行认真讨论的。
不过,即使有宋金两国使臣的“证词”,专家们仍然没有放下怀疑的心态。毕竟,龙这种生物,我们谁都没见过,而且也从来没有挖出来过这种动物的骨架,这该叫我们如何相信,史书上的龙真实存在呢?历史是要讲证据的,只有人说的话没有用。
再说,即使我们假设耶律阿保机射杀的是一条真龙,那这个逻辑也说不通。毕竟我们前面提过,这黑龙有十余丈之长,十余丈是什么概念?宋代一丈是3米,十余丈基本可以合理推断其长度在45米到60米之内了。即使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生物蓝鲸,想要长到这个长度也是挺费劲的。
然而,这么大的一个块头,竟然被辽太祖一箭就给射杀了下来,这多少有一点不可思议。按照一般情况,像这样的巨兽,应当是皮糙肉厚,结实得很,中一箭完全没什么大不了的。怎么可能如此脆皮?因此,这个情况就很让人怀疑。
其次就是这段历史的地理位置对不上。辽太祖射龙的地方,应当是在祖州。这个祖州是“契丹四楼”之一的西楼,相当于西部猎场。而黑龙中箭坠地的位置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公认的是拽剌山,也称夜来山,另一种就是大名鼎鼎的黄龙府。
这两处地方距离西楼都很遥远,已经超出了祖州的管辖范围,可史书记载辽太祖射中黑龙后,就马不停蹄地追着负伤的龙狂奔,一直追到黑龙坠地而死。
说实话,这黑龙即使是负伤了,但他大小也是个神兽,现在竟然能被辽太祖的马追上,这马实在有一点逆天了。
因此,历史学家们对于辽太祖射龙这件事还是不太信,普遍认为这就是一场宣传。至于宋、金看到的那只与图画十分相像的龙的遗骸,应当是辽人伪造出来的。
然而,1994年,一处古墓的出土,却打乱了历史学家们的思绪。
这处古墓隶属于距今有8000年历史的辽宁查海遗址,属于是新石器文化比较早期的一处历史遗址,可以说是非常遥远了。而里面有价值的文物也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考古学家们在一座古墓中发现的一条石堆塑龙。
只见这条石堆塑龙全身上下,都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而成,从头到脚,全长19.7米,而在龙头部,最宽部差不多2米,昂首张口、弯身弓背,可谓是栩栩如生。
这条石堆塑龙的出土,可以说是打破了西水坡龙虎墓“中华第一龙”所保持的时间记录,成为了中国有史以来年代最早的龙。而如此年代久远的龙形塑像,则又一次动摇了龙的“图腾说”观点。
所谓“图腾说”,指的是一些学者认为,“龙”这一形象的诞生,是因为当时的华夏大地,各个部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动物图腾。一个部族在吞并、击败或者结盟了某个部族之后,就会把对方动物图腾中的某种特征融合进自己的图腾里,来壮大声势。因此,“龙”就是由万般动物“缝合而成”。
然而,前有6000年历史的河南西水坡蚌塑龙,后有8000年历史的查海遗址石塑龙。如果说西水坡的蚌塑龙是因为它们地处中原,还是身处在发达的仰韶文明,可以与周边部族互动交流的话,那么辽宁的这个查海遗址可就哪都不沾了,而且历史要比西水坡龙久的多。这些似乎都在隐隐指向一件事:古代的龙并非“缝合”而来,而是天生就是这一副样子。
如果接受这个“设定”,我们当然就很方便的能够理解,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对于“龙”这一生物的形象认知如此高度统一。但是,如果龙真的确有其物,甚至还能被射落下来,那为何我们至今仍然发掘不出来这种生物的骨骼呢?这仍然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中国所有“龙”生物爱好者心中永远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