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究竟有多繁华,后人已难以一睹真容,但盛唐之名却流传至今,时至今日,全世界各地有华人聚集的地方,还有“唐人街”的牌匾树立,这也从侧面证明,当年的唐朝的确是威名赫赫的强国,威名远播四海。
如今,后人要想再次领略唐朝的风景,也只能从唐诗中感受一二。诗词作为唐朝科举的必考科目,也成为了唐朝才子炫耀才华的一种方式,诗仙李白的放荡不羁,让人印象深刻,诗圣杜甫的感怀哀叹,也让人读后难忘,唐朝除了这两位鼎鼎大名的诗人,还有“小李杜”组合,分别是李商隐和杜牧,此外以李白为首,还有一个“唐朝三李”组合,其余二人分别是李商隐和李贺。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常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故此在诗坛中也得了一个“诗鬼”的名号。绝世佳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便是出自他手,把这句作为上联,唐朝诗人竟无人能对,直到200年后的宋朝,才有人对出了下联。
李贺是唐朝中晚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是李唐宗室的血脉,但李贺这一支已算是支脉中的支脉,当年武则天屠杀李氏后人的时候,都忘了还有李贺这一支。
李贺的家境本来就不好,父亲又死得早,生活就更加困苦了。在其诗作《送韦仁实兄弟入关》中,李贺这样描写自己的家境“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真是闻者伤心,见着流泪,李贺的外貌也极为有特点,通眉长爪,身形瘦弱,但李贺的才华很高,很小的时候就可以作诗疾书。
韩愈和皇甫湜对李贺印象很深刻,也比较欣赏他。按照李贺的才华,再加上韩愈对他的赏识,考取进士原本不是什么难事,然而李贺的命真不怎么好。
18岁便已经诗名远播,19岁,便写下了流传后世的辉煌诗篇《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才华足够高,又抱上韩愈大腿的李贺,本想早早的考科举,成为一名进士,但父亲病死,按照唐朝的规矩,李贺必须要在家里守孝三年,方可参加科举。
当其21岁参加进士举的时候,嫉妒李贺才能的人,看他不爽,就说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故此李贺参加进士举就是对父亲的不尊重,让他主动放弃,虽然这样的说法实在太牵强,但在唐朝,一旦跟孝道沾上了关系,就没有人不敢重视,李贺最后也无奈退出了科举。
李贺仕途受阻后,大文豪韩愈和皇甫湜路过李贺家,去拜访他。
李贺立马拿出纸笔作诗一首,名为《高轩过》,开篇就是称赞: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可见李贺这个人,懂得感恩,是一个不错的青年才俊,但他仕途受阻后,心中其实十分悲愤,怀才不遇的李贺,后来补了其父的官职,当了三年的小官吏,他的大多诗作也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
身体不怎么好的李贺,蹉跎几年就去世了,在其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都赴洛阳,途中作下《金铜仙人辞汉歌》,留下了“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佳句。
此句一出,唐朝的文人雅士都来了兴致,专门将其当成对联的上联,看谁能对出绝妙的下联,然而就算唐朝诗人多如繁星,也没能对出让人感到惊奇的下联,“心如无尘心自明”“海如无量自枯”这类的下联虽说不错,却少了几分意思。
直到宋朝时期,大才子石延年酒后随口一句“月如无恨月长圆”,一语既出,四座皆惊,才算解了这百年的难题。此后“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便成了千古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