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朝甚至是中华文明的一次重要转折,现代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节点,更是中华文明从开放转变为保守的关键节点。安史之乱从字面上来看,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作乱,最终导致唐王朝发生了重要的危机。
但现在有一些人认为,唐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主要还是因为唐玄宗只知道享乐,疏忽了对王朝的管理。在唐玄宗安于享乐的时候,安禄山突然反叛,唐玄宗来不及防备,导致王朝产生危机,唐朝由盛转衰。
那么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呢?根据史书记载,在安禄山造反之前,有很多人曾说过安禄山要反叛,其中高力士还多次劝谏唐玄宗除掉安禄山,唐玄宗又为何不听呢?
安史之乱为何会发生?
安史之乱是唐朝重要的转折点,现在对于安史之乱的研究很多,有很多人认为安史之乱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位高权重,早就有不臣之心。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在晚年的时候,不理政务,导致朝中混乱。
安禄山和史思明看到朝廷中矛盾重重,觉得有机会反叛成功,最终造成安史之乱的发生。我们从事发的经过来看,安史之乱的爆发直接原因,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反叛,但他们为什么会反叛,直到现在,不管是史学界还是在民间,都没有一个定论。
根据《安禄山事迹》里记载,安禄山曾经上奏:“臣焚香告天曰:臣若不行正道,事主不忠,虫食臣心。”可见,在反叛之前,安禄山是一个“忠臣”。而且唐玄宗对安禄山也很看重,安禄山在唐玄宗后期,做到了三镇节度使,掌管范阳、平卢和河东三个大的地区的兵马,其实力在当时的外重臣中,无人能比。按照功劳来看,安禄山并没有太大的功劳,却获得唐玄宗如此重用。
按道理来说,安禄山应该一生对皇帝马首是瞻,感恩戴德。当然,皇帝也最希望安禄山对他永远忠诚。不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忠诚,只有永远的利益。要想看明白安史之乱为何发生,首先还要从安禄山的际遇来找寻原因。
从安禄山的出身来看,他年少丧父,跟随母亲生活在突厥人的部族中,生活一直十分凄惨。安禄山小的时候因为在突厥部族中,总是受到欺负,曾多次逃跑,但都没有成功。等到安禄山逐渐长大一些之后,他又游走于江湖,进入“牙行”成为一个“中介”,专门帮助商人语言沟通,促进商业之间的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安禄山熟练掌握了六国语言。从这一点来看,安禄山极为聪明。而且还从商业中,不断磨练自己,逐渐变得油滑和现实。在后来,安禄山由于偷盗,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抓住,在张守珪决定要杀他的时候,他急中生智,要为张守珪收服两个藩族来免罪。
张守珪看他很是机灵,决定先让他在军中历练。安禄山由此得到机会,在张守珪的军队中因为战功,逐渐被张守珪所看重,最终被张守珪为义子。安禄山有战功,又善于与人交往,他很快便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在之后,他就平步青云,做到了三镇节度使,唐朝外臣势力中,无人能与他相比。
从安禄山的整个人生际遇来看,张守珪和唐玄宗都对他有知遇和提拔之恩,没有他们的重用,以安禄山的出身,在唐朝,他既不是大家族出身,也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并没有多么大的功劳,被一下子提拔起来。按照道理来说,他没有自己的势力基础,其实很难反叛成功。
那么,安禄山反叛的原因,就是另有原因。
我们再从安禄山的人生际遇来分析,他从740年开始,就一路升迁。公元740年,安禄山只是平卢兵马使,短短两年之后,就成为平卢节度使。又两年之后,安禄山又被任命为范阳节度使。后来,安禄山又拜倒在杨贵妃身下,成为杨贵妃的义子。
唐玄宗因为宠幸杨玉环,所以爱屋及乌,又对安禄山多加封赏。到了天宝十年,安禄山又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在此时,安禄山才48岁,就担任了范阳、平卢和河东三个大的地区的节度使,可谓是兵强马壮,位极人臣。
如果我只是看到安禄山,其实很难分析出来他为什么会反叛,但如果我们从全局来看,就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安禄山反叛的原因。在当时,唐玄宗在后期任用李林甫和杨国忠等重臣,李林甫是李氏宗族,而杨国忠是杨玉环的族兄,他们一个是唐玄宗的宗族势力,一个是皇帝的外戚。
唐玄宗看似是晚年“昏庸”,任用了“奸臣”。但从整个唐朝的局势来看,到了唐玄宗的后期,关陇贵族控制朝廷与地方已经越来越严重,唐玄宗只能任用自己的直属势力,来对抗关陇贵族。从这里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安禄山一个没有什么出身的人,能得到唐玄宗如此重用。其中的原因,不光是安禄山个人能力强,还有就是唐玄宗想要通过任用关陇贵族之外的势力,与关陇贵族势力抗衡。
在这个局面下,安禄山需要和皇帝进行联盟,共同压制关陇贵族势力的发展。按照唐玄宗的思路来看,唐玄宗自己本身的军队实力,再加上安禄山的军队,就足以制衡全国各个节度使的势力,使得他们不敢反叛。但唐玄宗没有想到,到最后,恰恰是安禄山反叛了自己。
那么安禄山已经位极人臣,反叛又会有很大的风险,按道理来说他不应该反叛。但从安禄山当时的情况来看,安禄山如果不反叛,他也有很大的风险。因为安禄山不能信任唐玄宗,同样唐玄宗其实也不敢信任安禄山。
安禄山反叛的原因,是因为他害怕唐玄宗会因为他势力太强,有一天会逼死他,而唐玄宗也确实害怕安禄山反叛,曾多次对安禄山进行试探。在双方都没有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双方维持关系,只是为了拖延时间。等到安禄山觉得自己准备好了的时候,他就发动了反叛。
安史之乱是谁的责任?
安史之乱的发起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他们负有直接责任。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主导者,安禄山反叛,是害怕唐玄宗会因为他势力强大,最终逼死他。其实安禄山在成为三镇节度使之后,唐玄宗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赏赐他的东西了。
在古代,臣子一旦成为皇帝的威胁,就要面临被替换掉的风险。因为中华文化圈中,皇帝的权力必须是独有的,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皇权与臣子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说,在臣子不能威胁到皇帝的时候,皇帝与臣子还能共处。根据《论语》记载:“君待臣有礼,臣事上以忠”。而一旦臣子威胁到了皇权,皇帝必然会为了保护皇权,除掉臣子。就变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唐玄宗时期,之所以出现安史之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玄宗使得节度使的权力迅速强大。
在唐初的时候,节度使虽然有地方军权,但中央管控军权的财政,也就是中央拨款,下发到地方,节度使对地方军队实行管控。但随着唐玄宗成为皇帝之后,唐玄宗发现地方军队的消耗很大,还有很多吃空饷的状况,所以他颁布诏书,让地方节度使拥有了地方行政权。
这样一来,中央虽然不用承担地方军队开支,但地方节度使既拥有军权,又有地方行政权,很快就成为一方诸侯势力。其实从事态的发展来看,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必然结果。如果唐玄宗不用安禄山形成重臣势力,那么等待唐玄宗的结果就是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任用安禄山,安禄山反叛,最终的结果还是藩镇割据。
所以,安史之乱是因为唐朝没有找到限制军队的办法,最终导致地方势力诸侯化最终使得唐朝出现了安史之乱。从根本情况来看,唐玄宗应该对安史之乱的爆发,负有主要责任。唐玄宗继位之后,不但没有找到解决地方诸侯化的方法,还使得节度使军权与行政权集于一身,加速了地方诸侯化的形成。事实上,到了宋朝,赵匡胤通过文物分职,以文臣压制武将,才最终解决了地方重臣的权力集中问题。
高力士多次说安禄山要反,唐玄宗为何不听?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玄宗的近臣高力士,曾多次劝说唐玄宗要杀掉安禄山。而且不光是高力士,被唐玄宗信任的杨国忠,也一直反感安禄山。杨国忠为了避免安禄山反叛,还笼络哥舒翰作为制衡。但唐玄宗并没有听从高力士和杨国忠的建议,还是信任安禄山。
很多史学家认为唐玄宗到年老时,比较昏聩。但其实唐玄宗到了后期,其实也不信任安禄山,但又没有其他的办法。因为如果除掉安禄山,又会有其他的势力代替安禄山的位置。唐玄宗不光不信任安禄山,其他的势力他也不敢信任。
唐玄宗如果不重用安禄山作为各个地方节度使的制衡,那么唐朝就不是安史之乱,就会像是汉朝末年的“群雄逐鹿”。唐玄宗不听高力士的劝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过高估计了自己军队的实力。从安禄山所在区域来看,安禄山掌控长安东部的地区,安禄山要想进攻长安,必然要攻打潼关。
潼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这里是进出长安的咽喉要道,其实易守难攻。唐玄宗认为,他只要守住了潼关,安禄山就难以打进长安。安禄山难以打进长安,唐玄宗就相对来说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但唐玄宗没有想到,他的直属部队,因为很长时间没有战事,军事能力迅速下滑,最终导致潼关失守。潼关一旦失守,长安就失去了最后的屏障,所以唐玄宗只能向四川逃窜。在逃窜的过程中,唐玄宗把太子李亨派往北方,使得权力中心分化,减少了自己的风险,最终在郭子仪努力下,唐朝的局势逐渐恢复平稳。
根据《新唐书》记载:“郭子仪再造王室,勋高一代。”
在安史之乱没有爆发的时候,唐玄宗也知道安禄山已经“尾大不掉”,但他也想拖时间,毕竟在当时解决问题,已经十分困难。而安禄山一直低调忍耐,也是为了拖时间,但他拖时间是为了积攒实力,进行反叛。
从安史之乱之前的局势来看,唐玄宗与安禄山之间存在着一场博弈。他们双方都不信任对方,但都不愿意提前下手。安禄山在这个过程中,甘心受辱,拜和自己年纪差不多大的杨贵妃为母亲,处处表现忠心,就是想要争取时间,让自己准备得更充分。
唐玄宗几次召他面圣,他都独自进入长安,不作防备,但其实内心中也有担心。唐玄宗看似十分信任安禄山,不断对他进行赏赐,给他更多的权力,但其实也是在争取时间,因为只要整体的制度无法改变,即便唐玄宗处理了安禄山,还会有下一个重臣势力出现。
所以,在无法解决问题出现之后,他们只能等待一个结局,而安禄山最终反叛,就是最终的结果。安禄山在占据长安之后,其实也无法解决重臣的问题,所以其内部也出现了混乱,安禄山最终被自己的儿子所杀。
写在最后
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当然,安史之乱的最终责任,还是因为唐玄宗,先是使得节度使重臣化,而后,过于相信自己的直属军队的能力,最终导致长安失陷。而唐玄宗为何没有听从高力士的建议,是因为高力士仅仅是看到了问题所在,他所提出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以,看到问题不是最难的,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才是最困难的。唐玄宗所一直忧虑的问题,直到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进行了文物分职,把权力分散化,再用文臣管理武将,最终才使得地方重臣势力强势的问题,得到了根本的解决。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残酷,不管是一个朝代,还是一个民族,又或者是一个势力,在应该革新的时候,找不到新的突破,就会被历史无情淘汰。时代的洪流不会等待任何人、任何民族,它只会不断淘汰、推陈出新,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强大、不断革新、不断进步,才有活下来的资格。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