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刘备的难处
建安十九年(214年),奋斗了半辈子的老刘终于打下了西川之地,达成了隆中对第二步的一大半,在成都乐开花的老刘大肆犒赏手下将士,在他看来:终于啊,汉室终于有机会在我刘备手底下复兴了,我刘备也能成就高祖之业了。
接下来,就是整装待发,拿下汉中,然后静待天下有变,荆汉两路出兵,夺取天下。
不过在葭萌关驻守的一年中,刘备已经清楚的了解到汉中有多么易守难攻,尤其是有天险加持的阳平关,基本上可以把老刘的家底全搭进去,因此刘备现在需要养精蓄锐。
此外,老刘也有自己的难处,一方面曹操听闻已经基本上拿下了整个凉州,下一步的兵锋直指汉中;另一方面,大舅子孙权又派人来要荆州了。
215年,刘备过的很难受,因为刚刚形势见好的刘备集团面临了一次巨大的危机。大舅子孙权眼瞅着妹夫赖着南郡不还,直接让吕蒙带兵拿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眼看关羽要撑不住了,刘备只能带兵回援,孙刘联盟基本撕裂。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同年,曹老板发兵征讨张鲁,将大军压在了汉中。刘备自知汉中必然是挡不住曹操的,一旦汉中失守,那刘老板将腹背受敌。刘备明白这不是咬牙逞能的时候,日子还得过,未来还有更宏大的目标,让给孙权两个郡总好过被团灭的强。
于是湘水划界达成,孙刘两家表面上重归于好,刘备继续自己的隆中对大业。
决定命运的张鲁
公元215年,已经花甲之年的曹老板听闻刘备已经拿下了西川,为防止刘备坐拥整个益州并威胁关中,曹老板决心率先动手,拿下汉中。当然除此之外,曹老板还有别的目的,不过我们一会儿再讲。
作为本文的主角,汉中这块地方可谓是意义非凡,拥有它,南可以入巴蜀,北可以震关中,更主要的是,得益于张鲁同志的“天上人间”政策,汉中一个郡的人口已经突破了十万户,折合成一家四口来算,汉中少说也得有三四十万人口。
为啥这么小的一个地方会容纳这么多的人口,说来也有曹老板的一份功劳,曹操的屯田制虽然有利于中央政府的财政积累,却是把农民绑在土地上不停剥削的一种残暴制度,一旦成为屯田户,此生再没有自由。因此当关中人听闻曹老板的大军杀到时,纷纷背上行囊逃亡汉中。
那么汉中就要好很多么?答案还真是。
张鲁的统治非常简单,他要求治下的民众不许欺诈,
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
张鲁还创立义舍,
放置米肉在义舍中,免费提供给过路的行人按照自己的饭量取用,并且宣称,如果有人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可以说,大儒们所憧憬的天下大同,在张鲁这里得到了实现。
此外,张鲁真的做到减赋少税,汉中的民众如果想要加入五斗米教、或者生病看病,只需要上交五斗米即可。
结果呢,就是“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如果你对得起来百姓,百姓自然争相依附,你的实力自然就会壮大,虽然张鲁所施行的乃是道教的教规,可纵观整个三国,也只有他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孔孟之道。而曹操、孙权、后期的刘备,就算称帝建国又如何,那些使用暴力和权力横征暴敛的君王,终将消亡在民众怨愤的浪潮中。
回到主题,215年七月,曹老板抵达阳平关,来了之后,估计是想骂之前跟他讲阳平关特别好打的人了。这地方
与汉江南、北的
定军山
、
天荡山
互为犄角,张鲁又在山口设下数十座军寨,即便你有千军万马,地形让你无法发挥人数优势,你也只能干瞪眼。
曹老板一气之下,感叹道:“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
打不下来,粮草运输又困难,干脆撤兵吧。
关键时刻,老坏蛋刘晔跑过来说,魏公啊,赞就跟张鲁硬靠,肯定能赢得,现在粮草不够,如果撤兵,路上也是会饿死不少人的。
曹老板一想也对,这些炮灰横竖都是个死,拼死在山上总好过回军的路上哗变吧。
于是乎派军夜袭,原本可能也没指望一战击溃,但是没想到啊没想到,可能老天爷注定是要让曹老板在战场上再来一个神迹,当魏军进攻张卫大营时,突然间从山中奔出几千只麋鹿,直插张卫军的营寨。我估计当时张鲁军都看傻了,毕竟大都是信奉五斗米道的,那麋鹿在他们眼里就是神物啊,魏军伴随着神物杀奔而来,那不就是天兵天将下凡锄奸嘛。吾等凡人岂敢对抗天军,投降了投降了。
就这样,曹老板拿下了阳平关。
张鲁一看,阳平关没了,要不投降吧。结果谋士
阎圃说,你现在投降,身价不会高啊,咱再等等,先跑路看看情况。
张鲁觉得有道理,于是带着人跑路巴中,临走前吩咐手下人,仓库里的宝物不可以焚毁,这是我要献给国家的。
就在张鲁跑路巴中的时候,刚刚从荆州赶回来的刘备听闻了这一消息,他急忙派黄权去联络张鲁,试图劝他归顺自己。
哪知张鲁连想都没想,直接甩给了刘备一句话:“宁为曹公做奴,不为刘备上客。”
我估计当时不少蜀汉粉看到这里都能气死,心里骂好你个张鲁,口口声声为国家,结果不帮刘皇叔。其实这事也不难理解,从法理上,曹操握着唯一的皇帝,东汉正统在曹魏啊,你刘备算什么?割据称霸的汉左将军罢了;从个人理想上,张鲁是五斗米教的宗教首领,那作为一个教皇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传教。比起刘备的荆益两州,曹操治下的中原关中有着更大的群众基础,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眼瞅着黄权来了,张鲁也拿到了曹操的offer,索性不跑了,是时候回归朝廷了。
张鲁投降,曹操拿了汉中全境,这回又轮到刘老板发愁了,毕竟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那句得陇望蜀摆在那儿,汉中又有充足的战备物资可供曹操大军使用,想守住新得的益州,难。
但是曹老板的举动却让刘备突然放心了,为啥,因为他开始把汉中的人口往关中迁移了,这就等于释放了一个信号,我打到汉中就够了,西川我不想了。
曹老板的失误
千百年来,世人一直认为曹老板人生有几大失误:宛城睡邹氏、赤壁战周郎、许昌辱张松,再就是没有得陇望蜀。
明明兵锋正盛,而且凭借汉中充沛的物资储备,曹操完全可以趁着蜀中人心尚未归附之际,一举灭了刘备。
但曹老板放弃了,为啥?
因为灭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便占据汉中,蜀中地区仍有很多天险可以阻挡曹军,比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道。
你可能会说历史上秦灭巴蜀、刘秀得川不都办到了吗?
可是秦人是趁巴蜀内乱,而刘秀的则是从荆州出兵,跟刘备的益州之战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了长江及其支流。
可是魏军不具备这些条件。
或许凭借魏军强大的综合实力可以吃掉整个益州,但要多久呢?
要知道曹老板已经60岁了,根据历史再过五年,他就要归西了。
人老了顾虑就多,就算曹老板戎马一生腰板硬,但是在这样一个气候不适应,战局不确定的地方玩命,鬼知道自己会不会就搭里面了。
而且,如果自己死了,所有的政治资产会面临着大清算的境地,自己的儿子并没有资格继承多少政治遗产,除非他能进爵称王。
曹老板就是这样想的,这大半个天下是他打拼了一辈子攒下的基业,自然要留给自己的子孙,所以他需要将一切都合法化,他要让这天下变成他曹家的江山。
因此曹老板处理完汉中的事情,就赶回了邺城,为进爵魏王做各种筹备。
只是他这一走,就给了刘老板机会。
阳平关的拉锯战
曹操忙着在北方称王的时候,刘备也没闲着,从214年到217年,刘老板一直忙于消化吃到嘴里的西川成分。
三年消化不到一个州,看起来花费的时间长,但老刘其实也是有苦衷的。
刘备手里的派系成分太复杂了。
三国时一个士族的时代,这意味着主公要想混得好,必须跟手底下的士族搞好合作。
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士族,那合作程度肯定也有个亲疏密间之分,你像曹老板,人家自始至终的一等合作对象就是河南颍川士族。孙权这边成分也挺复杂,自己本来属于淮泗派,和江东派水火不容,但为了活下去,孙权愣是用制衡术将淮泗派、江东派和宗族制衡的妥妥的,这也是为啥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可是刘老板这边比较难办,因为老刘这大半辈子都在地图上跑跨省旅游线了,手底下积攒的人实在太多了。关张属于宗室,这个没啥说的,在老大哥公孙瓒手底下打工的时候,积累了河北派的人脉,比如士仁、赵云。入主徐州又得到了糜氏一族的支持。入川之前,核心群体就是荆州派。而现在入主益州了,又多了益州前一把手东州派和土著益州派的加入,如何调理好他们的内部矛盾,并让西川的资源为自己所用,确实非常难办。
不过幸亏他有诸葛亮,说实话,丞相的伟大之处并非如《三国演义》上那般神机妙算、近乎妖道,而是他能把刘备的大后方处理的妥善合理,并且可以在他活着的时候一直不出大乱子。
话说回来,老刘处理好了自己的内部问题,是时候把眼光放到汉中的身上了。
虽然之前曹老板牵走了十多万多的人口,但汉中仍然有二十多万人力资源,这对于刘备来说是一块不得不吃的蛋糕,可问题是汉中这地方,不管是从北到南还是从南到北,都不好打。
好在刘备有三爷,有法正。
张鲁投降之前,人在巴中屯驻着。投降后,曹操派张郃来接管巴中,顺便把巴西和巴中的人口迁到汉中,意思就是告诉刘备,这块地方我是绝对不会留给你的。
张郃什么水平我们很清楚,五子良将嘛,军中翘楚嘛,可是他这次碰上的是三爷。
关于二爷和三爷,他们的出身在《三国志》上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就整个《蜀书》的表现来看,应该也就是草根出身,也正是如此,二人后来的战绩才显得难能可贵,基本上就是《亮剑》里面李云龙那般的军事天才。
三爷在宕渠、荡石、蒙头和张郃对峙了五十多天,最后在瓦口两头堵住张郃军的归去路,几乎全歼了张郃的部众,史书寥寥数笔,却给我们了一个“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大胜景象。
而后就是刘老板整顿的三年,三年后,刘备动手了。
218年,刘备率军动身,让诸葛亮负责总督一切军政大事,自己带着入川的所有高级将领直指汉中,目的很明确,老子就是要拿下汉中。
战略主要分为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出兵武都,进驻下辨,断绝岐山道和陈仓道可能驰援的魏军。这一点,张飞和马超做的很好,马超甚至还策反了氐族部落支援刘备。
第二步:拿下阳平关,直指汉中郡。
但是当计划进行的非常顺利的时候,往往就是要出意外了。
我想说,曹操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自己的儿子,对宗室的孩子也是如此,比如这次大魏救火队的实际指挥曹休,并非如演义上描写的那样愚蠢,而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指挥官。
当时张飞率军驻守成县西北的固山,佯装要切断魏军的退路,使其首尾不能顾。
但曹休一样发现了问题——只要拿下中间点下辨,张飞和马超都要因为粮草问题撤军的。
所以魏军直扑下辨,同不讲义气的氐人合力击杀了吴兰。
果然,张飞和马超撤到武兴,继续阻击魏军。在之后的一年里,双方在此不停的拉锯,直到汉中之战结束。可以说,刘备的目的还是达到了,从汉中已经不能从西北方得到支援了。
然后就是阳平关。
前面我们说过,阳平关是个“妖妄之国”,曹老板看了都头疼。
而张郃和夏侯渊俩都是大聪明,极善用兵。二人一合计,决定夏侯渊率领主力守卫阳平关,张郃带人守卫广石,就刘备的进攻方向来看,张郃是捅了刘备的屁股蛋子的。
而且,广石这地方还有个好处,就是它挨着沮水,沮水南下,就是刘备的粮道。
粮道不能不防啊,这一下子,刘备就得兵分三处,不得不说,张郃太狡猾了,夏侯渊太会打仗了。
长此以往,刘备肯定是吃不消的,那咋办,刘备想了一招,一面大军堵住阳平关,让夏侯渊的人出不来,另一面大军北上直扑张郃,死活也得把这膈应人的家伙啃掉。
但是一方面自己兵力有限,说到底刘备的军队在四川也就七八万人,张飞马超分出去一万多,守家一两万,自己手里满打满算也就四五万人,又是打天险,太难了。
即便豁出去老命,即便诸葛丞相源源不断的送来粮草补给,从218年开春到219年,刘老板始终没能跨过阳平关。
疯了疯了,这还打个屁。
但柳暗花明又一村,胜利,往往还就是从绝境中走出来的。
219年正月,刘备跨过汉水,登上了定军山,打算翻山越岭突袭汉中。
这是在赌,一方面,自己的粮道不但被拉长了,路还难走了。另一方面,如果夏侯渊不要命的去攻打刘备山下的大营,并且拿下,那刘备就要饿死在山上了。
可是刘老板不怕,毕竟大半辈子都在赌,这次赌赢,功在千秋,更何况,身边有法正这个大智囊,无论如何,法正总能给老刘一个正确的建议。
看到刘备占据了制高点,夏侯渊坐不住了,他急调张郃入关,然后两人分别守在定军山下,阻挠刘备下山。
战略其实没错,因为夏侯渊只要拖住刘备,等曹操来援就行了,要什么自行车。
可是我们的曹魏西部总司令飘了。
刘备因为粮草问题,下山急攻张郃驻守的鹿角东围,为了分散夏侯渊的注意力,还顺手毁了南围的鹿角。
夏侯渊听说张郃快盯不住了,急忙分出一半的兵力去驰援刘备,心想自己曾经虎步关右,大军一到,必能击退刘备。而自己随后带着400亲兵随后跟上,沿途修补损坏的鹿角。
而这一切都被山上的法正看在眼里,魏军大司令亲自修鹿角,而且就带了这么点人,好机会呀。于是斩钉截铁的说出了两字:可击。
黄忠带军杀下定军山,直奔夏侯渊而去,乱军中,夏侯渊被斩杀。
曹魏西部总司令没了,这可不得了了,老曹这下不得不亲自来了,老刘啊老刘,可以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汉中决战
有没有人好奇,为啥从218年正月刘备倾巢出动开始,一直到219年夏侯渊被斩杀,曹操才出兵汉中?因为曹老板家里出事了。
218年正月,汉太医吉平联合耿纪、韦晃密谋在许昌发动政变。虽然叛乱被平息,但这无疑是给曹操释放了一个信号,大汉四百年江山,岂是你曹家说换门面就换门面的?
七月,曹操刚刚动身前往长安,南阳的陆浑又发生起义了。
原因呢?征粮征民夫支援汉中,因为关西残破,所以征发重点放在了河南和南阳。
但是就在此前不久,东汉刚刚爆发了一场瘟疫,致使人口大量锐减,生产力迅速下滑,粮食产出不够,还要征用足够的粮,那就是把老百姓逼死。
索性鱼死网破,大伙起义了。
于是民孙狼等兴兵杀县主簿,向南归附关羽。
这里不得不说,二爷是非常有政治头脑的,懂得运用一切力量去实现大哥的梦想,所以关羽给孙狼印绶和兵力,让他回陆浑继续搅和水去。
十月,不知道是不是跟关二爷的煽动有关,还是不甘心看着曹操篡汉,宛城的守将侯音造反,响应江陵的关羽。
一桩桩一件件,配合上老刘的汉中之战,无不在反映一个问题——大汉集团快要杀出来了,这天下,怕是要变了。
无奈之下,曹操命曹仁从樊城北上平叛宛城,而自己必须坐镇长安,看哪头需要自己好及时支援。
结果汉中这边出事了,夏侯渊死了,张郃带着败兵逃回汉水北岸。
情急之下,司马郭淮等人急推张郃为代理都督,继续对抗刘备。
曹操听闻了这一消息,马上发函汉中,表示大伙别担心,援军要来了,你们选张郃选的对,夏侯渊是个大傻叉,战败都是他的错。
目的很明确,就是安抚汉中诸军的军心,你们接着好好干,可千万别投降啊。
有人说投降不至于吧,张郃、郭淮谁的会投降吗?
那只能说他们太低估了夏侯渊的作用了,这些年来,整个曹魏西部的军防大事都是夏侯渊负责的,就算他人缘不好,但是区域总司令突然死了,你说这个机器还怎么运转。
还有一点,就是刚才提到的,夏侯渊人缘非常不好,不好到什么程度?张郃、郭淮等人都很烦他。张郃作为降将,本身在曹操这边就混得小心翼翼,结果摊上了一个不把自己命当命的区域经理,你说他得是个啥心情,远了不说,就一年前,夏侯渊能让张郃只带一点人驻守广石被刘备轮番揍,自己在关内带着也不驰援,换你心态炸不炸裂。
还有就是郭淮,虽然史书没说他俩啥仇啥怨,但郭淮能做到刘备打到家门口了,还时不时跟夏侯渊请病假,而夏侯渊一死,接着跳出来开始安排军务,你说得多恨吧。
然后我们想一下,曹魏好比一家公司,夏侯渊是区域经理,张郃、郭淮都是公司高管,天天面对这么一个臭屁经理,你会不会想辞职,尤其是张郃,本身就是跳槽过来的,再跳一次又何妨。
所以曹操很担心,如果这支生力军投降了刘备,那刘备可就太牛逼了。
一面书信加以肯定,一面亲率大军驰援汉中,三月从长安出发,四月抵达阳平关,随后摆开阵势,却并没打算跟刘备决战。
为啥呢,因为他不想要汉中了。
为啥呢,回到最初的起点,夏侯渊死了。
一个夏侯渊死了能有多大影响,就是说整个帝国的西线军政都要重新部署,汉中这地方搭进去多少财力物力,害的曹老板差点丢了南阳,已经不能要了。
但就是撇,也不能让刘备占到丝毫的便宜,《武帝纪》曰:
太祖将拔汉中守,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问既。既曰:“可劝使北出就谷以避贼,前至者厚其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先移民,再进军,绝不给刘备留好处。
刘备也不傻,眼看着汉中被包了饺子,绝不能让曹操拿走一点馅。
于是刘备出兵褒斜道的马鸣阁道,试图把曹操堵在汉中外。
但是,曹操手底下有个人太强了,天生的破防专家——徐晃。
没有过多的战争描写去讲徐晃有多么英勇,但事后曹操的评价足以证明一切:善之善者也。
你太优秀了,我要赐给你假节钺,这个级别,等于你有了军队中的杀生大权。
刘备估计这辈子是被曹操打怕了,再被徐晃突破后,直接大军返回汉水南岸,我不跟你硬碰硬了。
但你别以为这事就算了,我打不过你,但我可以恶心你,于是乎老刘派黄忠各种去截取魏军的粮道目的就是想逼走曹操。
这期间还有个插曲,就一次黄忠劫粮,结果被曹军给围了,眼瞅着就要归天了,恰好赵云在营中等黄忠不来,就出去看看。这不一出来就碰上了,子龙直接开大,杀进魏军中救出黄忠,随后且战且退,撤回大营。
魏军紧追不舍,于是子龙寨门打开,单枪匹马立于寨前,一招空城计让魏军退去,随后大军掩杀,使得魏军大败。
事后刘备评价赵云,一身都是胆。
之后一切照旧,老刘就是死拖着不出战,动不动就去偷袭曹操一下子。而曹操这边攻打定军山打不下来,受伤逃跑的人也越来越多。
更要命的是,曹老板这边粮草支撑不住了。
在文章开始的时候说过一嘴,如果曹老板215年打西川,是很有希望的,为啥呢,因为当时汉中人口充沛,后勤物资充足,足够大军使用。
今日不可同往日而语,汉中前前后后已经迁出去十几万人了,生产力大大下降,而三月份刚刚从武都迁走的三十多万氐人又增加了关中的粮草消耗,这仗已经没法打了。
五月,自知大势已去的曹操在留下鸡肋的暗号后撤军。
闻讯的刘备迅速出击,接管了曹老板丢下的汉中,并命令刘封从汉中出发、孟达从秭归出发,双方会师上庸,将汉中和荆州连成一片。
终于啊终于,看见曙光了。
刘备拿下来汉中,这不仅仅是意味着十二年前,诸葛亮给自己规划的隆中对完成了前两步。更重要的是,这是他们老刘家江山的龙兴之地。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曹操称魏王是个什么意思,全天下的人也知道汉室衰微,可能已经扶不住了。但老刘汉中之战的成功,是向全天下的忠汉势力宣布,咱们汉家天下,是有希望的,同志们都给我挺住咯。
天不绝我炎刘吗?
隐藏的威胁
天不绝我炎刘吗?这一切大好的形势真如表面那般光鲜吗?
其实万丈光芒下,尽是无尽深渊。刘备拿下了汉中,可是汉中经过了这几年的户口拆迁和战争,已经光芒不再,人口锐减至十余万户。恢复生产,是需要时间的,即便有丞相这样的大才。
但刘备的时间不多了,因为那个曾经的盟友早已和自己貌合神离,随时想着吞并荆州。
而自己手下的政治团体也在暗中较劲,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势力的发展。
一场大胜或许可以掩盖所有的问题,但不会真的解决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总该是要爆发的。
这个时候很难,领导人需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并做出正确的抉择。
但刘备走错了一步大棋,而正是这一步棋,间接害死了自己威震华夏的二弟关羽——还治成都。至于为什么,我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