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和亲”可谓是中国古代封建历史之中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了。现代拍摄的古装剧中,我i们经常可以看见古代的皇帝为了缓和与边疆游牧民族政权的关系,将皇家女子远嫁到塞外。
这便是和亲。和亲过后,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政权之间就有了姻亲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会得到改善。
所以和亲这件事对一个封建王朝的繁荣稳定有着莫大的作用。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各方面都很强大的帝国。亲手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当时的各族中更是有着“天可汗”的称号。
然而就是我们印象中的盛唐,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和亲政策。根据历史记载,有唐一代唐朝皇室对外和亲大大小小共计二十八次,和亲的对象包括了吐蕃、回鹘以及契丹等。
唐朝的和亲政策有效地帮助其缓和了与其他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保证了唐朝社会的发展能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是唐朝为什么能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四大帝国之一。
那么煌煌盛唐为什么选择了和亲这条道路呢?
和亲政策的由来
其实和亲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时候。秦朝灭亡之后,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争霸中笑到了最后,建立了汉朝。
不过当时在汉朝的边境还有一个实力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那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匈奴。
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民风彪悍,尚武之风盛行。匈奴人的骑兵在当时可以说是无人可挡。为了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匈奴人经常进入中原地区劫掠百姓。
汉高祖刘邦见匈奴人如此猖狂,便挟建国之威,派大军意图围剿匈奴军队。
不料匈奴军队的战斗力实在太过于强大,汉高祖刘邦非但没有成功消灭匈奴军队,反倒被包围在了白登山上。最后还是通过贿赂当时的匈奴单于才解除了这次围困。
白登之围后,汉朝的统治者认识到了汉朝的国力以及军事方面还没有做好准备与匈奴战斗。于是汉高祖之后的统治者,便采取了和亲政策,将皇室的女子封为公主,嫁给匈奴的首领单于,这样一来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也为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便是和亲政策最早的由来。实际上就是中原王朝出于多种因素考虑,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的一种绥靖政策。
这样的绥靖政策能减少两个政权之间的对立冲突。虽然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但再怎么水火不容的敌人之间放下冲突之后,也是有利益存在的。
唐朝建立之后面临的外部威胁促使和亲政策的诞生
那么唐朝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选择了和亲之路呢?唐朝可是有着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样百年难遇的治世局面的,如此盛唐难道也怕了异族政权不成吗?当然不是。
隋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唐高祖李渊从太原起兵,直奔首都长安,建立了唐朝政权。
唐朝建立之后,处在了内忧外患之后。当时中原地区,不仅仅只有唐朝一个政权,还有许多军阀割据势力,需要唐朝一个个慢慢解决。
在外部,唐朝的北方边境地区,有一个实力很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突厥,一直是唐朝安全的隐患。
当时的突厥趁着隋朝末年中原内部混乱的空当,迅速发展壮大了起来。此时忙于统一整个中原地区的唐朝自然无暇抽出精力来应对突厥人。
在这个背景下,突厥频频派出军队深入中原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有一次突厥的军队已经打到了唐朝的首都长安城之下,距离城门就只隔着一道护城河。
最后还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上阵,靠着过人的胆识才化解了这次危机。
这次危机说明了唐朝时期,外部威胁的严重性。唐朝建立后,突厥人打心眼里不服唐朝这个中原王朝,一直都跟唐朝作对。
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以退为进唐朝的统治者决定效仿汉朝时期采取和亲政策,为自己的发展赢得有利的外部环境。
唐朝时期最早的和亲发生在唐高祖李渊在位的时候。当时的李渊还没有登基称帝,只是进入了长安之中,扶持了隋炀帝的儿子当了傀儡皇帝,以唐国公和丞相的名义独揽大权。这个时候突厥人便打着替隋炀帝“清君侧”的旗号,派军队进入了中原地区。
李渊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当即派出自己的军队迎敌。不过突厥人的战斗力实在是太过于强悍,并且他们还拥有机动性极强的骑兵。
虽然李渊的军队作战勇猛,但如果长久地在突厥人身上消耗精力,那对于李渊的统一大业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为此李渊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以女妓嫁给突厥的首领可汗,换取和平。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有疑问
:女妓难道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妓女吗,突厥人怎么会接受这种身份的女子进行和亲呢?
那个时候的女妓可不是我们认为的那种风月场所的女子。女妓和妓女虽然只是在顺序上不一样,但是实际意义可是差着十万八千里。
唐朝的女妓是官宦人家和皇室专门训练出来的歌女,从小就受到专业的礼仪培训,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着贵族女子的姿态。因此她们便成为了对外和亲的不二人选。
这便是唐朝时期最早的和亲,唐高祖李渊所定下来的和亲政策,也被唐朝后来的统治者延续了下去,即便是在唐朝国力最强盛的时候,也没有改变。那么既然唐朝后来国力和军事都强大的起来,为什么还要实行看起来“软弱”的和亲政策呢?
唐代和亲政策的发展
这便是唐朝统治者的大智慧了。一手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北狄风俗,多出内政,亦即生子,则我外孙。”
在唐太宗眼里,中原地区以外的少数民族,除了在生活习惯和风俗上和中原地区的民族不同,除此之外在根本上是一样的,都是华夏大地上的民族。
作为唐朝的统治者,唐太宗想的不是通过武力来征服这些少数民族,而是通过相对柔和的政策,来促进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民族的融合,使得“四海以内,皆是一家”。因此和亲政策便是统治者的不二之选。
虽然开创和亲政策先例的是唐高祖李渊,但是真正地为唐朝和亲政策定下基调的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继位之后,继续推行高祖的政策。为了能够更好地团结边疆地区的异族,他决定让宗室的女子取代女妓成为和亲人选。
这样一来,唐朝对外和亲之后,将相当于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和唐朝皇室之间建立了姻亲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
唐朝历史上第一次派遣公主和亲就是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当时一个叫阿史那杜尔的少数民族首领率部众臣服于李世民。
为了对其进行安抚,巩固两者的友好关系,李世民便从皇室女子中挑选出了容貌出众的一位,封为“衡阳公主”,嫁给了阿史那杜尔。
对于唐朝来说,和亲基本上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情。首先,和亲之后代表着中原王朝和异族政权之间建立了友好关系。
基本上在这段姻亲关系期间,就不需要担心和异族政权发生战争。这就为中原王朝的发展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皇室女子远嫁异族,带去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中原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几代之后异族文化基本上就被中原的汉族文化所同化,所以和亲政策对于民族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朝和亲政策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文成公主进藏了。吐蕃是当时比较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之一,所在的位置大致上就是我国今天的西藏地区。
虽然唐朝作为中原王朝,实力强劲,但是吐蕃的统治者也有着不小的野心,和唐朝政府的关系时好时坏,时不时就要派军队进入中原地区劫掠。
唐朝统治者为了解决吐蕃这个老大难的问题,采用了刚柔并济的手段,派遣军队打击的同时也实行了一系列安抚的手段。
最终吐蕃统治者松赞干布向唐朝统治者求娶公主为妻,以换取和平。唐太宗便顺水推舟地将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进藏后,将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到了当地,受到了吐蕃人极大地尊敬。此后唐朝和吐蕃之间一直维持着良好的关系。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还派兵帮助唐朝平叛。现如今屹立在西藏的
“长庆会盟碑”
便是唐朝对吐蕃和亲政策成功的最大证明。
结语:
总而言之,唐代之所以采取和亲政策,并不是政府在军事实力和国力上不如少数民族政权。唐代统治者采取和亲政策,是为了能够促进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民族的融合,更好地建立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参考资料:
《新唐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