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乘坐专列从北京西直门火车站出发,历经十天行程抵达雅罗斯拉夫尔车站,开启了第一次访苏之旅。1950年1月2日,正在苏联进行访问的毛泽东,从莫斯科给身处北京的周总理发了一封紧急电报。
接到电报之后,周总理的表情顿时变得十分凝重。毛泽东在电报中写道:“斯大林已同意你来莫斯科,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请于五天内准备完毕,1月9日动身来莫斯科。”如果周总理前往苏联谈判,那么谁来接替他的工作?原来毛主席早就做好了打算。
当时,刚成立不到两个月的新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面对波谲云诡的外部环境,以及国内经济百废待兴的严峻形势,接到电报后的周总理陷入了沉思,并开始为“两件大事”发愁。
第一,这次中苏“谈判”能否按照我方预想顺利达成;第二,则是他出访苏联期间,国内的事务由谁来接手?周总理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动身前往苏联,那么国内的工作不仅要被搁置,甚至还可能因此出现一些不可预见的事情。
就在周总理一筹莫展之际,远在莫斯科的毛主席为他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可以避免周总理出访苏联时,国内事务因无人主持“出乱子”,也可以让周总理全身心投入到“谈判”等事宜中。
原来毛主席的办法就是选一位“代总理”,在周总理出访期间代为处理政务。“代总理”的人选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这个人在党内的威望一定要高;第二,则是拥有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那么毛主席亲点的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中共五老”之一的董必武。
1950年1月10日,周总理终于安心地动身了,10天后周总理一行抵达莫斯科。两天后中苏双方开始了正式会谈,周总理本着“一切要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在毛主席的大力支持下,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协议,于2月14日在克林姆林宫正式签字。
临危受命的董必武肩负起了“代总理”的重任,他的人生经历堪称传奇。董必武出生于晚清时期,17岁时参加科举考试时,因不满官府欺压考生,参与了反对科举制度的斗争。辛亥革命时期,他毅然投身于革命洪流,至此走上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8年,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董必武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并积极探索和寻求一条新的革命道路。“五四运动”之后,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董必武的寓所正式成立。
1921年,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上的一艘小船上召开,董必武和陈潭秋作为武汉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在这艘极具历史意义的“红船”上,正式宣告一个伟大的党诞生了。
在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董必武作为“前清秀才”,以及曾经的同盟会成员,和其他12位参会代表,一起为了同一个梦想商讨中国的未来。后来13位代表中除了毛泽东和董必武之外,都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而董必武作为创党元老和开国元勋,从“红船”一直到“红岩”,矢志不渝的跟随党的步伐,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所以毛泽东在电告周总理出访苏联时,才做出了让董必武担任“代总理”的决定。事实证明这个全票通过的重要决定,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