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女性脖子上的布条有什么作用?是历史的选择,还是阶级的象征
创始人
2025-07-14 15:04:44
0

古装剧与现代剧不同的地方就是服装不同,甚至有时候就是换了一件衣服演绎现代的故事,最初看到古代装束时,会被那些漂亮衣服给惊艳到,特别是有些服化道具很精美的电视剧,比如刘晓庆版的《武则天》,简直是把武则天的霸气侧漏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近几年的清宫剧也一样,服装道具深刻还原了历史场景,比如《甄嬛传》、《如懿传》等等。

清朝的服装融合了前朝的款式,同时也加入了本民族的个性,特别是旗装,直到民国之时都影响着女性的穿着。

那摇曳生姿的旗袍被认为是女性最美丽的装扮,很多电视剧中都对旗袍的魅力加以了独特的理解。

旗袍的美丽自然不用赘述,大家在看清宫剧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个疑问,清朝妃子们的衣领上为何要系上一根白布条子呢?那条白布条子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满族生于冰天雪地的东北,虽然有山林提供丰富的资源,但是一到冬天物质就开始缺乏了,他们会以什么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呢?除了狩猎之外,就是储存东西。

寒冷的冬天,他们要怎么保暖,那就只能依靠动物的皮毛。

动物皮毛为人们提供了方便,满族人的衣服很少有布料存在,他们的服装多半来自动物毛皮,他们的衣服衣领和上衣是分开的,不是一个整体。

人类在保暖这件事情上没有少费心思,比如脖子,是人类保暖比较薄弱的地方,所以满族的先祖们会想办法围上皮毛,使得这个地方不至于被寒冷所侵扰。

可若是围得太厚,行动就不方便了,特别是发生战争之时,简直就是累赘,所以满族的先祖们会设计一种适合平时运动的围脖。

男人们为了骑马打仗会发明轻便的装束,那么女子们呢?更是不会落后了,女人们的服装除了要兼具实用外,还要有美观性,所以旗袍也成为了女人们展示风情的服饰。

不过最初的旗袍并不像民国时期那般多姿多彩,他们的穿着还是轻便为主,旗袍也是窄袖的,同时旗袍也并不是后来那种两侧开叉的,而是四面开叉,这样裁剪的好处就是为了骑马射箭更加方便而已。

在满族人入关之前,他们的服饰多半是为了生活之便,但是到入关之后,美就被摆在了台面上,比如最初的发型金钱鼠尾,一戳头发在头顶实在有碍观瞻,发展到最后就开始梳大辫子,明显比前期好看多了,满族的服饰也是如此。

入关之前,由于要争夺天下,满族的服装都是适合运动的,一旦战争来临便可以随时应战,方便快捷,战场上的高效率会决定战争的走向。

入关之后,拥有天下,物质条件逐渐好起来,保暖的服饰已经不太适应京城的气候,所以满族的衣服也不再一味的以厚为主了,布料充足,皮毛的保暖性质发展成为了美观与实用的结合品。

从寒冷的东北到关内,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都随之改变,即使一开始入关时,满族人依然坚持自己的习惯,可久而久之的潜移默化,让他们的习惯也跟随汉人而来。

汉族的文化渗透实在太过强悍,满族人脖子上的围脖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成为了白布条,不再是保暖的神器,而是汉化的一个标志。

这块白布有一个学名名叫作“龙华”,据《清末贵族生活》书中记载,“(氅衣、衬衣)不用卷领,以围脖手绢代之”,这就是“龙华”的用途。

在汉族儒家的教育之中,女子的脚是不能随意露出来的,但是在满族人的字典里,这样的事情不存在,他们的女子是放足的,从孝庄到慈禧都非常反对女子缠足,可是脖子也是女性身体的一部分,遵循汉族的规矩,女性的脖子反而成为了隐私,所以那个白布条成为了满族女子的“遮羞布”。

露出脖子在满族人看来是不雅观的事情,那怎么办?就用白布条遮住吧。

汉文化的渗透使得白布条有了新的作用,另外白布条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还是为了保暖而存在,毕竟北方的天气还是寒冷的,有了白布条保暖且美观的设计,满族妇女还是很喜欢这样的装束的。

最初的“龙华”是什么样子呢?其实就是白色的纺织品,它宽约有两寸,长约有三尺,绕着脖子佩戴,前面还需要留一点点,有点类似革命青年围围巾的样子。

一开始“龙华”的作用是保暖和遮羞,可是发展到宫里就发生了阶级性的转折,比如皇后用的该是什么布料,妃子该用什么布料,绝对不能发生僭越的情况。

宫中最尊贵的女人,除了皇后就是太后,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皇后的地位还是比不上太后,有时候一个太后就可以主宰朝政,比如慈禧太后,太后用的龙华可以是红色,材质是丝绸,尺寸也是最大的,其他人便没有这份殊荣。

而皇后呢?一般会在龙华上绣上牡丹之类的图案,表示富贵荣华。

妃子就不同了,越是品阶低微,龙华的材质就越粗糙。

女人们也许会为了这根白布条子争得你死我活,而皇帝呢?他只管享受那如花美眷,又怎么会管谁脖子上的白布条更加精美呢?

不过龙华的另外一个作用非常明显,如果你不知道妃子是什么品阶,就看脖子上的“龙华”就行了,这条白布条在某些时候就是身份的象征。

小小的白布条看起来并不起眼,可这条带子是封建社会对于权力的控制,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有力证据,是一个权力的“活化石”。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白布条也消失了,可那段历史却在岁月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龙华”的出现其实就是封建集权的物化体现,是一段历史的进程。

清王朝最后还是消亡了,那根围脖又回到了当初的作用,那就是为了保暖,当然也发展得更加美观而实用了,历史到最后也发生了轮回,正如诗中所写的那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

相关内容

侃爷演唱会被吐槽像去米其林...
侃爷的演唱会曾遭遇吐槽,说其像去米其林吃白粥。这一评价看似奇特,实...
2025-07-14 12:39:56
原创 ...
李三万 摘要:甲午海战期间,北洋水师“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的表现历来...
2025-07-14 12:33:53
原创 ...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 “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2025-07-14 12:33:51
原创 ...
实际上,安禄山到底为何造反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的现在想法就是基于后...
2025-07-14 12:33:38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武将排名榜,所以一般大家都是根据他...
2025-07-14 12:33:33
原创 ...
孝道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们对于孝道文化有着独...
2025-07-14 12:33:15
原创 ...
毛主席和朱德共称为“朱毛组合”,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朱毛”离了任何...
2025-07-14 12:33:04
原创 ...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值得探讨,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
2025-07-14 12:32:59
原创 ...
导读: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这句代表对爱情忠诚且...
2025-07-14 12:32:59

热门资讯

中国花样滑冰小将刘玉萱锁定冬青... 中国花样滑冰新星刘玉萱:剑指冬青奥会,青春梦想蓄势待发 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中国花样滑冰界迎来了一...
原创 6... 67岁的“三哥”苗侨伟,江湖地位稳如泰山,早过了拼命三郎的年纪!如今人家玩的是“半隐退”,工作?看心...
良渚,“玉成中国”的关键节点 ... 万年以前,东北玉器首先登场。五千年前,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文化首先统一长三角,继而在距今约四千年之际...
原创 考... 自古以来,行军打仗,那都要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师出有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用兵...
原创 五... 众所周知,蜀汉有五位近乎封神的将领,那就是“五虎上将”,他们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
原创 长... 763年(唐肃宗唐宝应二年),毁掉大唐开元、天宝盛世的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杀而结束。颠沛流离中的诗圣...
原创 遍... 地球资源有限,但还有一些地方隐藏着无限的宝藏,而这些地方又大多数在中国,比如我们现在要讲的柴达木盆地...
原创 他... 他是《亮剑》楚云飞的原型,怪不得这么受老蒋器重,说出来你不信 《亮剑》之中除了李云龙和政委之外,大家...
原创 大...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指发生在中国古代西汉末年的新朝期间,以“恢复周礼”、“托古改制”为主要趋向...
原创 清... 清朝末年,朝廷出现一些力挽狂澜的重臣,试图挽救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比如平定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力推洋务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