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4日晚,蒋介石自知大限将至,将蒋经国叫到了床前,在细细叮嘱了一番后,蒋介石突然对蒋经国说道:
我死后,记得给我穿上七条裤子。
蒋经国闻言,先是一愣,随后恍然大悟,含泪点头答应了这个请求。
4月5日,蒋介石在台湾去世。
4月9日,蒋介石灵柩移至国父纪念馆,蒋经国亲自为蒋介石的遗体穿上灵衣。
这时人们发现,葬礼上蒋介石的遗体非常臃肿,细看却发现他竟然穿了七条裤子。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早年经历
蒋介石的早年经历应当分为解放战争前和解放战争后。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出生于浙江奉化。
他八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抚养成人。后来在日本留学期间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回国后投身于民主革命,孙中山十分赏识他。
辛亥革命爆发后,蒋介石回到上海率领先锋队,去杭州参加光复浙江的战役
,而后他经常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运动。
1914年7月,孙中山宣告中华革命党成立,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前往上海、哈尔滨等地从事反袁活动。
其后的十年间,蒋介石一直在孙中山麾下,跟随他进行国民革命运动,并且逐渐取得了孙中山的信任与器重。
因为当时国内的革命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满清遗老打压革命人士的势头越来越大,革命形势越来越严峻。
孙中山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深刻意识到:一定要建立一支属于我们自己的革命军队。
因此,孙中山对于谋求国共两党合作、建立军事学校的建议十分赞同。
1924年,黄埔军校正式成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
蒋介石凭借着孙中山对自己的信任和自己多年革命的经验,成功地被任命为了黄埔军校首任校长。
后来蒋介石带领着军校师生东征,平定了杨希闵等人的叛乱,战功显赫
,蒋介石的名声也逐渐显赫起来。之后的两年里,蒋介石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要职,在国民党内享有极高的地位。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蒋介石率兵奔赴前线作战
,在工人农民的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孙传芳、吴佩孚等人,为国民革命运动再立下汗马功劳。
但是蒋介石为人非常居功自傲,他凭借着自己在革命运动中取得的一些战绩,而开始独裁专制。
蒋介石极力反对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往武汉,
他坚持要迁都南京,是因为这样可以扩大他在国民党内的权力。
几个月后,国民党内部会议,决定撤销蒋介石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的身份。
追求权势的蒋介石遭此处罚,心中愤懑不平。
于是他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革命人士和共产党员,国共第一次合作也因为蒋介石的率先翻脸而宣告结束。
1928年蒋介石重任总司令一职,重新得势后蒋介石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
之后蒋介石为了确立个人独裁统治的局面,在党内推行“裁军政策”。
这一政策的推行加剧了各军队之间的斗争,而后造成同志之间兵戎相见的场景。
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的军事实力,在党内斗争中元气大伤。
蒋介石不费吹灰之力便战胜了各派武力,巩固了自己在国民党内的统治地位。
蒋介石的精明手段,真可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此时蒋介石可以算得上是国民党内的头号人物。
他的独裁专政引得共产党十分不满,
蒋介石也逐渐在权力与自大中迷失自我,走上了与孙中山渐行渐远的道路。
从1930年12月开始,蒋介石就调动大量的兵力,对工农红军进行“围剿”。
并且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秉持着“攘外必先安内”的理念,多次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誓要铲除异己。
国民党在蒋介石的带领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
,国共两党关系空前紧张。
但是面对日寇的入侵,我党领导人认为,当务之急是一致对外,而不是内讧。
因此当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被扣押起来后,在我党领导人和各方的努力协商下,
最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开始。
抗日战争中他先后指挥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等重大战役。
国共两党统一战线无疑给了全国爱国人士希望的曙光
,广大爱国将士奋勇杀敌,多次战役中给日军以重创,粉碎了日军企图速战速决、三个月内占领中国的痴心妄想。
但好景不长,由于蒋介石实行片面的抗战路线,和单纯军事防御的战略战术,
再加上他本人非常自大,听不进良言劝谏,因此华北、华中等地大规模沦陷。
对于蒋介石这个人,
周恩来曾评价:“拙劣的战术家,合格的战略家。”
退守台湾
国共两党进行了长达8年的合作,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虽然两党的共同目标都是驱逐日寇,但蒋介石对共产党人的屠杀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
蒋介石的首要任务,便是将整个中国的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蒋介石在1946年召开宪法的制订,将停战协议和政协决议破坏殆尽。
后来他们又集中兵力,准确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延安,
自此国共第二次合作也宣告破裂,国共两党开始了争夺主权的解放运动。
我党在参战人数、武器装备、补给物资等方面远不敌国民党,
在我党领导人的英明决策下,骁勇善战的解放军所向披靡,打出了锐不可当之势。
国军在我军的攻势面前节节败退,
1949年12月,走投无路的蒋介石,不得不带领着他的残兵败将退守台湾
,同时还带走了大陆大半的财富。
蒋介石退守台湾之后,攻下大陆之心仍然不死,
他在台湾实施政权,一直企图卷土重来。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改革。
蒋介石时刻关心着大陆的局势,并时常与美国等外国势力勾结,企图给共产党施压。
就这样针锋相对了十几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发射成功,这一消息很快便传到了蒋介石的耳朵里。
这一炸,不仅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更是炸醒了蒋介石做了十几年的黄粱一梦。
此后,大陆发展更加如火如荼,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式破冰。
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看到中美建交,纷纷站队跟随美国,
恢复与中国的外交往来,并且都断绝了和台湾的外交往来,自此台湾真的快成为一座孤岛了。
不仅台湾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低,蒋介石本人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
从1960年开始,蒋介石就深受心脏病困扰。
按台湾当时的医疗水平来说,蒋介石不仅会受到最好的治疗,甚至还能接受国外最先进的治疗。
宋美龄就曾多次寻求美国医生为蒋介石看病,
但随着岁月流逝,蒋介石的身体也逐渐走向衰老,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了。
1969年8月,蒋介石和宋美龄两人在乘车出去办公时,突遇车祸。
经诊断,宋美龄只受了点皮外伤,但蒋介石就没那么好过了。
因为发生车祸时蒋介石的胸口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虽然治疗及时,但他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
再加上年老和心脏病的折磨,蒋介石的身体已经如风烛残阳一般了。
这几年间,宋美龄一直不忘寻找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团队,前来给蒋介石治病。但也许是命数已到,又或许是因果报应之说,
蒋介石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后来更是一病不起。
当时医生检查出蒋介石的肺部有大量的积水,考虑到蒋介石年事已高便决定保守治疗
。后来蒋介石在医护人员,和医疗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慢慢地好转了一点。
那时蒋介石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了,按理来说早就到了该退休的年龄。
但蒋介石仍然将收复大陆作为第一要事,希望能尽快回到总统府工作。
宋美龄听说当时美国有位医生可以做肺积水的手术,便不远万里花高价将他请到台湾。
不知是何原因,这个美国医生给蒋介石做的手术并没有达到预期,蒋介石在手术后反反复复陷入昏迷之中,情况不容乐观。
蒋介石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便将儿子蒋经国喊道床边立下了遗嘱:
“棺材不落地,将来有朝一日,回大陆安葬”。
离世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病魔的反复折磨下终于离世。
一代风云人物终于落下了帷幕,享年88岁,作为台湾当局的最高领导人,蒋介石的葬礼排面极为阔气。
从4月6日到4月17日出殡,台湾报纸几乎用了全篇的篇幅来刊登有关蒋介石的葬礼事项。
他的灵堂周围插了88根蜡烛,正中供奉着蒋介石的巨幅遗像,灵前有五个巨型十字架,蒋介石的遗体就躺在正中央供人们悼念。
在灵柩转移过程中,随行民众全部跪在道路两旁表达哀悼。
蒋经国亲自为蒋介石的遗体穿上了七条裤子,并且为蒋介石佩戴了他生前的各种勋章。
落叶归根是每位华人心中的归宿,蒋介石也不例外。
从蒋介石嘱托蒋经国“回大陆安葬”,和穿七条裤子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宋美龄晚年的时候才解释了蒋介石这么做的原因。
原来在蒋介石老家奉化,有百年之后逝者要穿上七条裤子的风俗,他虽然在台湾生活多年,却也从没有忘记老家的风俗。
并且,他要求“棺材不落地”是想回家乡,安葬在母亲身边。
即使蒋介石的后半生都在台湾度过,但在他心里台湾始终是他乡,浙江奉化才是他真正的故乡。
蒋介石的灵柩至今仍摆在慈湖的“大溪陵寝”。
这个慈湖原本不叫慈湖,因为蒋介石母亲的遗体在慈庐安葬,于是蒋介石为了纪念母亲便将此地改名为慈湖,用以纾解思念之情。
由此可见,晚年的蒋介石对于回归故乡有着多么强烈的渴望,
可能至死都未能重回故乡成为了蒋介石一生的遗憾吧。
至于说为什么蒋介石对于返回家乡有着如此强烈的渴望,可能是因为他一直认同自己华夏儿女的身份吧。
美国曾多次支持台湾独立,想要联合蒋介石给中国大陆以沉重打击。
但蒋介石面对美国的“盛情邀请”,却一直持拒绝态度。
蒋介石虽然与共产党势不两立,但他内心一直都认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他想要的并不是台湾独立,而是整个中国的统治权。
再加上蒋介石对于家乡、对于母亲的眷念,
蒋介石晚年不仅深受病痛的折磨,心灵上更是忍受着无可言说的无法回乡的折磨。
直到将近五十年后的今天,
蒋介石的遗体仍然摆在桃园的“大溪陵寝”,远远地眺望着大陆,仍在等待着回乡安葬那一天的到来。
尾声
落叶归根、魂归故里是每位华人的夙愿,蒋介石的遗体回乡安葬其实并不困难,
但眼下大陆与台湾关系十分紧张,似乎又无形之中给这件事增加了难度。
我党领导人的广阔胸襟,想必并不会拒绝蒋介石的遗体回乡安葬。无论蒋介石生前如何与我党为敌,但蒋介石后来那么多年,饱受思乡情切的折磨,他也得到了他应有的教训。
抛开一切政治立场来说,只是希望每位华人死后都能魂归故里,在故乡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