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正声明:本文素材来自《三国英雄史》一书,反对转载,拒绝伪史,保证没有任何政治联想!一部《三国演义》刻画了不同英雄的形象,不同人物有不同的特点。其中,诸葛亮可谓是“神算子”,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开始,诸葛亮就成了刘玄德一生的御用军师。可即使诸葛亮再怎么有“超能力”,最终也无法完成刘备托孤的遗愿。
“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成了刘禅流传千古的标签。有人对刘禅的评价是昏庸无能、软弱无作为,而有的人则对刘禅的选择表示肯定,刘禅的选择看似“无能”实则是有自己的计划和想法,还有的人则对刘禅的作为表示理解,他们认为刘禅的选择是无奈之举。
刘玄德之子,蜀国的君主,刘禅的出身和地位就自带光环。正是由于父亲刘备的大作为和英雄一世,对比之下,刘禅的投降、蜀国的灭亡在其他人的眼里就不免对刘禅“恨铁不成钢”。其实,刘禅之所以选择了投降,有自身的主观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环境局势客观因素所迫。
刘备之所以一手建立蜀国,离不开蜀国的能臣,离不开刘备下的文臣武将们。而当刘禅继位的时候,蜀国上上下下能用的人屈指可数。面对这个乱世,刘禅却手无寸铁,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刘禅还无法达到“巧妇”的境界。
刘禅在位期间,举国上下的能臣先后陆续离开了人世,前朝的元老们一个个“前赴后继”随刘玄德而去。一国之君,能拿得出手,能用得了的人,少之又少。最可惜的是诸葛亮“错看”了魏延,导致蜀国的最重要的顶梁柱之一就此倒塌了。
如果历史倒流,没有诸葛亮的一句“魏延有反骨”,魏延或许就是蜀国的轴心骨。如果魏延还在,当时的姜维就不可能“得志”,如果姜维没有上位,那么,影响的就可能是蜀国的历史。反观魏延的一生,立下无数汗马功劳,一心随刘备打天下。
魏延可以说曾在三国时期也算是个大人物,曾经的汉中防线让曹魏陷入困境,曾经只要有魏延守卫的军队,敌人就不敢轻易进攻。如此一有能有心之人,却被聪明了一世的诸葛亮误会是有“反骨”,成为三国时期的一大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