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今看到的三国志里,有一个人很特殊,他在史书记载里居然死了两次,这个人就是刘辟。
刘辟是汝南黄巾的余党,这个人和颍川的黄巾余党都依附于袁术。建安元年,曹操讨伐这些黄巾军。在三国志中,武帝纪记载“斩辟、邵等”,而于禁传也记载“斩辟、邵等”,似乎这个刘辟就这样死了。
不过令人惊讶的事来了,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刘备去汝南骚扰曹操的后方,刘辟又出现了。武帝纪记载“汝南降贼刘辟等叛应绍”,而先主传称“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
似乎这个刘辟又活了过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没有可能是有两个同名同姓又活动区域一样都叫刘辟的人呢?其实这种可能性是很低的。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这种极低概率的事件,一般是不会考虑的。
其实这个是衍文的问题。武帝纪和于禁传衍了一个“辟”字。也就是说,其实建安元年的时候,刘辟根本没死,只不过记载有误,其实就是写错了。
什么叫衍文呢?在没有印刷术以前,古书的流传是需要手把手抄写的,抄写的时候自然就有可能会出错。比如多抄几个字啦,或者少抄几个字啦。就像我们现在抄写东西一样,抄久,很容易会出错。史书传抄过程中自然也避免不了这个问题,多抄了,就叫衍文,少抄呢,叫脱文。其实即使有了印刷术以后,刻印的时候,有时候依然都会有这种错误。
既然我们知道了什么叫衍文,我们也都知道人是不可能死而复生的。那么就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了。刘辟一开始应该是投降了曹操,只不过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再次反叛。刘辟的第一次被杀的记载就是衍文了。
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明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