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千古一帝”秦始皇,做出了非常高的评价: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是何等的雄伟壮阔、大气磅礴!
谈起“功盖三皇,德披五帝”,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可谓毁誉参半、爱憎分明。有人说他是统一华夏的一代雄主;也有人认为他是凶残的暴君。
秦始皇一生,曾做过三件家喻户晓的“错事”,背了两千多年黑锅,如今被专家平反。
第一、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两个历史事件,按照当时的说法又称“焚诗书,坑术士”。而“焚书坑儒”的说法则始于西汉,出自《史记·卷121·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毁书籍;公元前212年则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按照这种说法,可以看出秦始皇相当残暴。
因为“焚书”是切断了文明发展之路,而“坑儒”则是对读书人的残害,事实真相,确如《史记》所言吗?
公元前221秦始皇统一六国,但由于江山初统、民心涣散,所以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或者说让大一统国家更为稳定,李斯上书请求“毁百家学说,断六国念想”。
实际上纵然是始皇帝下令“焚书”,也与大家想象的有所出入,按照当时的政令要求,将不属于博士馆的各家经典烧毁,医学、农用类书籍保留了下来。
这种做法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出一辙,而所谓的“坑儒”则更是无稽之谈,因为当时坑杀的是术士而并非是儒生。
据东汉的王充考证,被坑杀的术士,都是一些寻仙失败或挑衅政令的人,并且坑杀的人数仅有“四百六十七人”。
这些人非但不听君王号令,反而在民间大肆宣扬始皇帝过错,引得民心躁动异常,在封建社会这绝对是大不敬,所以秦始皇才会一怒之下坑杀术士。
第二、童子求药
关于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事情,想必早已是人尽皆知。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历朝历代的皇帝,有哪一个不想长生不老?并且永远把控朝政呢?更何况是三十九岁时,便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的秦始皇呢!
关于秦始皇海外派遣童子求药的轶事,据相关资料记载,他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曾不止一次出海寻求长生不老药。
但是关于这件事情存在很多争议,尤其是在童男、童女的数量上更是争论不休,500、3000、5000的说法比较常见,但最终确定为3000人。
实际上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就算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也都希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
更何况是一位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朝代的君王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秦始皇海外求仙药其实无可厚非。
历朝历代,每个皇帝都想长生不老,期间死伤人数哪个都不下百千人,但是历史中,只有嬴政被后人不断唾骂。
在求药这一问题上,秦始皇当然有错,但也不至于被世人苛责千秋万世,秦始皇的做法完全可以被理解。
第三、修筑长城
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曾在名作《塞下曲》中,表达了对长城恢宏气势的感叹!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既有万里长城的伟岸,也有“昔日长城战”的意气风发,当然也有“白骨乱蓬蒿”的凄凉。
万里长城被称作世界第八大奇迹,作为古代第一军事工程,实际上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不断修筑。
到了秦朝时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共筑万余里故史称:“万里长城”。很显然作为一座军事工程,万里长城对保家卫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众多史料中,却对其大加贬斥,因为他们认为在修筑万里长城的过程中,曾出现了难以想象的劳民伤财惨象。
这样说的人,不是文臣便是士子,说白了皆是儒家所为。若不修筑长城,则意味着匈奴虎视眈眈。
正所谓“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从这一点来看,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功大于过。
结 语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既是一句由衷的感慨,同时也是对秦始皇伟大功绩的赞叹。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完全有资格配得上这个称号。他所做出的功绩绝非后人可以想象,虽然后世朝代对其多有诟病,但是却无法抹杀秦始皇的历史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