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隔着鸭绿江、图们江和中国相接,西部与胶东半岛隔海相望。东南与日本隔着朝鲜海峡,作为汉字文化圈的一员,它在很长的历史中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三代文明形成之后,中华文化就开始向四周扩散和影响,秦汉时期影响便已经很深了。后来发展到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且一纳就是数千年,这便导致朝鲜半岛在中原王朝混乱时,成许多势力相争的对象。
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在他们的思维里,要想拿下中原王朝就得先解决离他们更近的朝鲜半岛。宋朝时期,朝鲜半岛就先后被契丹、金朝、蒙古争夺过,到了明末同样如此。明朝年间,朝鲜半岛的历史被称之为朝鲜王朝,或李氏王朝。朝鲜王朝跟明朝几乎是同一时间开国的,朱元璋、朱允炆时期关系有些紧张,朱棣时期得以缓和。
关系走上正轨之后,朝鲜王朝开始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而明朝作为宗主国还曾在万历年间协助朝鲜王朝驱逐丰臣秀吉。因此朝鲜王朝对明朝的感情很强烈,这点直到明朝覆灭也从未改变过,明朝还在的时候更是如此。萨尔浒之战爆发时,明朝与后金相斗,期间朝鲜曾派出军队参战。结果明军败后朝鲜军队主帅被俘,后金劝朝鲜一起攻打明朝,被拒绝。
当毛文龙占据朝鲜西部的皮岛后,朝鲜王朝又对其予以支持,不断渡海骚扰后金。后金攻克辽沈,大量的民众宁愿逃往朝鲜,也不愿意归顺。这种种令后金不得不开始审视朝鲜半岛的存在,皇太极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朝鲜问题。显然要他们归顺是不可能的,那只有动用武力,如此才能保证无后顾之忧的伐明。
天启七年(1627)后金侵入朝鲜,双方签订兄弟国的盟约,可这盟约一到后金改国号为大清,就又被仁祖废了。没有办法,崇祯九年(1636)十二月,皇太极亲率大军渡江,史称丙子之役。此时的明朝陷在内忧外患之中,无法再提供支持,仁祖只能出降。向皇太极行三拜九叩之礼,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而这同时还修了迎恩门和一块碑。
迎恩门是一座牌楼,寓意为恭迎皇恩,是朝鲜国王迎接明清使臣的场所。那块碑名为大清皇帝功德碑,主要是为了纪念皇太极的功德,表示称臣之心。碑文由汉、满、蒙三种文字构成,作为纪念功德的碑,里面的内容无非都是吹嘘皇太极的。因着如此,这块碑被朝鲜王朝视为耻辱,只是碍于清王朝的强盛不敢做什么。
甲午海战后,朝鲜对清朝彻底失望,以朴泳孝反清人士带头将其推倒。日子一久,大清皇帝功德碑便逐渐埋入地下,1913年又曾被掘出树立过。到1956年,韩国文教部长认为这是民族耻辱,再度将其埋入地下,然而历史是无法被掩盖的。1963年,韩国爆发了一场大洪水,这块碑被洪水冲了出来。
彼时韩国已经不使用汉语,加上时间久了,很多人都并不知道这块碑的起源。所以看到一块汉字碑的时候,还有人纳闷,结果专家一翻译脸都绿了。原来这块碑的背后竟然有这么一段耻辱的故事,得知真相的韩国人又想将其推倒,但官员认为应该被铭记。于是大清皇帝功德碑被保护起来,当然底下那块描绘仁祖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的铜板,就没能留下来了。
参考资料:《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